2021年8月15日星期日

評David Webb投資之道

早前多份報章報道David Webb的投資之道,估算其投資回報自1995年至今每年達兩成,單看這個驚人的長期回報率,已經值得參考。David的致富之道是以折讓價格購入優秀企業,這一點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實在是理所當然。他分享了8項基本投資策略,值得細閱與思量。坊間評論其投資策略的文章不多,筆者喜歡從巨人身上偷師,以往於Blog內經常討論投資高手的投資理念與語錄,今篇也評價一下他的八大投資策略。


一、同時持有35隻股份,平均持有5年

股票數目,筆者總覺得因人而異,主要受個人能力、風險分散所影響,亦與其投資方法有關。若應用施洛斯投資法,不理會太多去買入「Below book」的資產型股票,所持有的股票達至100隻以上也不為過。東尼提出一個散戶應該持有10至12隻股票,因為以散戶能力去深入分析大量股票,相當吃力。而David乃分析員出身,全職投資者,35隻股票於他而言相當合理,但不代表適合一般投資者。

持貨時間,5年算是長投資的合理時期。當然買入股票後等價值回歸,或等催化事件的發生,有時快有時慢,所以他指這是平均時間。

二、只持長倉,不持短倉

若這是真的話,筆者對他另眼相看。因為早前他提出「謎網50」、「新謎網」,令這數十隻細價股股價大跌,手法類似沽空機構,先大手沽空,再出報告唱淡獲利。但原來他一向沒有做短倉,即沒有賺這些「陰質錢」,那就保持「取之有道」。

大多價值投資者不喜歡做空,因為一支優質股的長遠價值可以是沒有上限的,所以其投資習慣偏向買入持有,坐貨享受價值增長。而做空是另一套概念,要買入股票後期望它的價值即時損失,從而令股價下跌,若這個願景沒有即時發生,便坐得不安心。

三、傾向在小型公司持有大股權,而且不怕擔任激進主義者的角色

David之所以出名,正因為他這個行為,他還說︰「如果你要成為少數股東,最好是成為一個較大的小股東。」。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主因是散戶買股票一般欠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對投資項目的控制權與影響力,而他正希望透過擔任「激進主義者」的角色去補償這個因素,當然不是完全的補償,但某程度能對公司管理層造成一種監管與壓力。

四、不使用槓桿

沒有槓桿也得到年回報20%,相當厲害。有人會問︰「無用槓桿都20%年回報,用三倍槓桿不就是60%年回報嗎?」

運用槓桿又未必一定可以擴大回報,始終槓桿帶有風險,其時間性限制也會影響投資決定,有時錯誤運用槓桿可能得不償失。如Starman兄所言,槓桿是為了他日去槓桿。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見平錢就借,沒有私銀就開個IB借錢用盡槓桿,希望把回報倍大,有點槓桿上癮。

當資產累積到一定水平,資產配置、風險管理,比起尋求槓桿更重要。好像David一樣,一個普通人,累積了1.7億元身家,不太貪心的話,何須用槓桿追求更大回報呢?

五、尋找得到充分監管而估值被低估的企業

David曾於香港大學的公開演說中,比喻自己是一名專業機械師,在二手車市場尋寶。由於二手車沒有保養,它們全部皆有成為爛鐵的風險,因此價格有折讓。花大多數時間避免大部分爛鐵,並且以大幅折讓價格購入優秀公司,已經足以令他跑贏大市。

這個比喻很好,正所謂「便宜無好、好的不便宜」,又好又便宜的總帶有風險,花時間去除這些風險,正是他的投資定位。

六、閱讀監管文件

David指自己幾乎閱讀所有這些文件,這個動作需要大量時間與興趣,做到的已非一般散戶。散戶對自己的要求可以低一點,至少閱讀所有有關自己持股的文件吧。

七、避開大價股

這一點給筆者的感覺,是大價股對David來說沒有太多驚喜,沒有太多錯價。曾經聽過有電台聽眾問黃國英有關中國人壽(02628)的意見,黃國英指其股價長期積弱,總有其原因,因為這些大價股,很多機構投資者看實,很少錯價。若David要做到第五點的投資定位,又要做到第三點的影響力,避開大價股相當合理。

八、拒絕管理外來資金

David所指的原因是「因為這很麻煩」。筆者認為這算是散戶的優勢,與投資誘因問題。

先講投資誘因問題,倘若操控一百幾十億元的基金,一年收1%都一億幾千萬元,到時追求投資回報未必再是唯一誘因,大伙兒可能更着重做Marketing,知名度比實力更重要。

當管理外來資金,成立有規模的基金,會衍生很多問題。例如當市況熱時,特別多錢湧入,迫你買股,到市況淡時,出現贖回潮,迫你沽股,造成高買低賣。加上每年甚至每季要交出業績,客戶很少跟你看長綫回報,迫你「跟紅頂白」以追求短綫回報。更會出現很多規矩,例如最少要買入多少隻股票、每隻股票不得超過總投資額的多少、股票市值低於多少又不能買入等等。若全是自己資金,則沒有這些麻煩事,這是散戶的一種優勢。

大家都有看過David的投資策略,看完有甚麼感想,不妨分享一下。

文章連結:imoney 

相關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gen-david-gu-guo-58205132


18 則留言:

  1. 轉左牌面,又進步左,多謝止凡兄提點,人不斷進步

    回覆刪除
    回覆
    1. 心血來潮,又想用返個傳統少少既版面

      刪除
  2. 呢個版面好睇好多

    回覆刪除
  3. 止凡兄的新界面很醒神:)

    回覆刪除
  4. 倘若操控一百幾十億元的基金,一年收1%都一億幾千萬元,到時追求投資回報未必再是唯一誘因,大伙兒可能更着重做Marketing,知名度比實力更重要。 。。。 迫你「跟紅頂白」。。 x2

    回覆刪除
    回覆
    1. 資金壓力影響持貨能力問題,有時間可以睇睇呢條片
      https://youtu.be/dSzlFJw1E1M

      刪除
    2. David webb的打法散戶極難學,我地又要從宏觀經濟,政治去批斷形勢,又要揀個股,真系冇咁多時間!

      刪除
    3. 所以只有一個david webb

      刪除
  5. 新背景好c 服, 好大自然~

    回覆刪除
  6. 其實香港的年輕人不用太花心思在David Webb年55、6歲在股票市場賺取了1.7億港幣,而應著眼於他26歲來港後如何賺到他的第一桶金,比如說,第一個一百萬港幣。
    我想他從英國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出來(假設是22歲)從事於早期電腦遊戲與在投資銀行工作至他來香港也在投資銀行工作,這短短的4年裡,我想先賺到了第一個一百萬港幣!道理很簡單,他從大學畢業出來正好遇上了股票歷史上的(1987年10月19日)Black Monday,美國S&P 500指數在短短的3個月裡下跌了34%,而英國的FTSE 100指數同期也一樣下跌了34.7%,香港恆生指數則更慘,短短的兩個月,由1987年10月1日的3949.7點直插至1987年12月7日的1894.9點,整整下跌了52%!我不認為David Webb剛從大學出來能在那一次的跌勢裡賺取到他的第一桶金。不然,他根本就會留在英國,因為在英國也很容易賺!所以,我推斷他的第一桶金是他26歲來香港在投資銀行工作之後在1994年至1995年那一次恆生指數43%的跌幅賺到的。靠著價值投資的知識與掌握好Buy-Low-Sell-High Approach,他在1997年至1998年那一次恆生指數高達60%的跌幅更是將他的資金翻了好幾番。於是,他從投行退休在家專業研究與投資股票。我相信他的主力在香港的股市,也不排除他也研究英美的股市,因為道理是相同的。一般而言,Graham在每一次股市崩盤時建倉,持有兩年,升上去之後賣出,但仍保留25%的好股票,長期持有。照止凡兄的說法,David Webb平均持有達5年,可能他也加進了凱恩斯或巴菲特的Buy-Low and Hold Approach也說不定。我認為,香港年輕人應該追問的是David Webb如何在1990年代那兩次43%與60%的大跌市讓他在33歲就能退休在家專業研究與投資股票。
    事實上,相干的股票市場自1970年代以降,回報是世界第一的,斯德哥爾摩則是第二。這兩個市場都直接與我有關,但我並沒有賺得到1.7億港元,那是因為我在2009年1月才開始研究股票,聞道太晚之故!假如你現在只有26歲,像David Webb來香港是一樣,我建議你找一份收入好的工作,存夠入市的資金,在一個大跌市時入市,你也很容易賺得到第一桶金的。但前提是,你需要把Benjamin Graham的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好好研讀三至四次,你肯定做得到的。相信我!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他從英國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出來(假設是22歲)從事於早期電腦遊戲與在投資銀行工作至他來香港也在投資銀行工作,這短短的4年裡,我想先賺到了第一個一百萬港幣!”是“我想他從英國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出來(假設是22歲)從事於早期電腦遊戲與在投資銀行工作至他來香港也在投資銀行工作,這短短的4年裡,我想他未能能先賺到了第一個一百萬港幣!”之筆誤,見諒!

      刪除
    2. “相干的股票市場自1970年代以降,回報是世界第一的”是“香港的股票市場自1970年代以降,回報是世界第一的”之筆誤,見諒!

      刪除
    3. ch兄用時間與歷史事件去分析,值得思考,多謝分享

      刪除
  7. David Webb曾公開批評強積金裡的基金收費不合理地高,這盡了香港居民與價值投資者的責任,值得表揚。

    回覆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