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們在whatsapp討論陸東先生在最新一期imoney對未來香港樓市的預測,陸東認為香港樓市很可能在兩年跌一半,語出驚人,而陸東過往看市能力都比同業高,所以值得止凡思考及分析討論一番。
2013年8月28日星期三
2013年8月25日星期日
何時賣股
Buy and Hold優質股是可以享受複利威力的投資方法,以做生意的角度去持有股票,只要所持有的公司基本因素不變,自然不用沽出,長期持有已經可以享受股息及股東權益增長的好處。如果你問股神巴菲特應該擁有優質股多久,他會說「永遠」。
2013年8月23日星期五
2013年8月20日星期二
被邀請入group
日前止凡把這個blog發給了好友,其中一位好友好像被激發起來,突然十分積極去學習投資理財,增進財務知識,週末亦到圖書館看理財書籍去。當然對於這個blog能引起這個效果,我是十分高興的。其後,他在whatsapp中邀請我加入一個group,話大家可以交流一下投資點子,我覺得加入也無妨。
2013年8月18日星期日
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
什麼才叫抵買?
止凡跟朋友討論股票,提出價值投資的理論,大家都得到共識,認為價值投資這個理論是合理的。買股票跟買東西一樣,當然要買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更要物有所值,甚至超值,這樣的投資才叫「抵買」。市場怎麼會出現這種超值的價格呢?一定是有問題出現了,問題可能是市場錯誤評估令錯價出現,也可能是自己評估錯誤,討論問題到了評估價值的能力了,到底一支股票或一間公司,怎樣才叫「抵買」呢?
2013年8月14日星期三
Hi-Po的啟示
早前止凡看過一篇文章講述大公司的人才培訓問題,文章是由一家金融公司人力資源部的主管所寫的,可以說是份量十足,參考性甚高。當中他有講述公司的人才流失問題,如果人力資源處理得好,自然人才多,一家「叻人」匯聚的公司,成績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
2013年8月13日星期二
學習做個負資產
「負資產」是一個很慘情的狀態,只會在按揭或借貸的資產上出現,因為沒有按揭或借貸,資產價格最多只會跌至零,不可能做成負資產的狀態。有按揭的物業,當物業的價值跌至低過按揭欠款,便成為「負資產」。股票就難一點了,因為借孖展買股票的話,證劵商都會在跌市時要求補回差價,不補回就替客戶自動賣股「斬倉」,根本不會有出現「負資產」的可能,除非是別的借款買股,甚至定息按股之類的操作。
2013年8月12日星期一
企業吸水大法
企業經常都會有缺錢的時候,就算不缺錢,某些情況下企業亦希望在市場上吸納資金以作其他用途。企業要「吸水」(吸納
資金)
有好幾種方法,每一種都有其好處及壞處,我們應該怎樣演繹其「吸水」方法對股東的影響呢?止凡認為,其實大家可以假定自己與幾位朋友湊集資金一起營運一家
港式茶餐廳,應該會比較容易明白。
2013年8月11日星期日
計算收入剩多少
大家的投資理財能力如何呢?有否想過有何指標可以作量度?高收入人士由於收入高,儲蓄能力可能很強。有些人一生花費大,買樓、買車、結婚、生小朋友,儲蓄能力都不太好,什麼時候有多少身家,哪有標準?總之要財務自由,被動收入大於生活支出,這是終極目標,中途有否更好的指標呢?
2013年8月9日星期五
2013年8月6日星期二
親戚交談內容依舊
早前有親戚的孩子滿月, 一家大小去探望一下, 借機會大家都互相問候交談。其中長輩問及止凡近況, 當中說起樓市及投資問題, 問我當年買樓多少錢, 今天樓價又值多少。告知他後, 他立刻驚嘆樓價升了倍半之多, 又大讚我有眼光之類。當然這些事情不值一提, 只是當年有自住需要, 買入後樓市連升幾年, 跟本人投資眼光無關。
2013年8月5日星期一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話說止凡有機會代表公司的籃球隊參與比賽, 於是近期每逢星期六都會跑步, 操練一下體能, 以免比賽時太力不從心。由於工作多年後, 實在沒有定期運動去保持體能 (只會不定時作運動), 所以初期跑步都感到比較吃力, 不過慢慢來, 反正不是跑步比賽, 讓身體慢慢適應吧。
2013年8月4日星期日
2013年8月2日星期五
複利反作用
曾經跟一位朋友討論投資理財, 止凡一開口就被她打斷話「我不會投資, 投資即是賭博, 即是貪心, 我穩定工作儲蓄就足夠, 不想聽什麼投資道理」。之後如何呢?還繼續說嗎?當然沒有。人家都不想聽, 繼續說只會有反效果, 不如在這個 blog裡說出心中話更好。
訂閱:
文章 (Atom)
熱門文章
-
早前日圓大跌,不少香港人兌換日圓,以準備他日到日本旅行之用。身邊有些不懂投資的朋友,亦從不買賣股票債券,但仍懂得開IB戶口(Interative Broker)去兌換日圓,因她知道IB兌換外匯的差價化算。就此現象,其實扯到價值投資處,亦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
-
傳統智慧說:要成功不妨向成功人士學習,聽其言、觀其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樣道理,要有效累積財富,不妨向成功的董事長及有錢人學習。從投資理財的角度看,不難發現成功的董事長、有錢人,從來都不一定是最懂計算精準的人,究竟致富之路是科學還是藝術呢?
-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 當時 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 股樓各有支持者, 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
港股長期陰跌,表現算是全球最差,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近日終於有blogger出手了,鍾記出文表示自己於早前開始增持港股。作為價值投資者的他,明顯他覺得不少港股現價便宜,估值足夠吸引他於現價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