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常說投資要注意自己的能力圏 (circle of competence), 他用跨欄作比喻, 他只懂跨一米高的欄, 而要做的事應該找一些一米或以下的欄來跨, 而不是找七米高的欄來跨。當然, 有目標去慢慢擴大自己的能力圏是好事, 但最大問題是不能知己知彼, 功夫未到家而不自知。而要成功也不一定要懂跨七米的欄, 只要不停安全地跨越一米欄亦可。
連投資至世界最富有的巴菲特都這樣謙虛地指自己很多行業都不了解, 這起碼證明了兩件事。
第一, 證明了要做投資高手並不需要周身刀, 以及對每一行業、個股或投資類別都熟識。相反, 將投資太分散反而會減少集中的威力。
觀察世界級富豪, 十之八九都是單一集中業務, 地產的地產, 科技的科技, 你看微軟、蘋果公司, 印度油王及墨西哥電訊大王, 就算李嘉誠先生的多業務公司, 他始終亦放盡心機在其單一公司上, 長實、和黃的股票有買無賣。相反, 四叔地產起家, 澳門賭王以賭起家, 但一話想創個基金炒下股票, 即刻變「神燈」, 思路亂來, 一離開本業, 後果大家都見到。
第二, 證明了要了解一個行業不是想像中容易。
懂樓的不一定懂股票, 懂生意的不一定懂貴金屬, 懂外匯的不一定懂商品, 就股票投資亦何其多門, 單看盈利之類三數個數據就打天下, 看銀行股用這套, 看保險股又用這套, 看零售股又用這套, 只會看股息率, P/E, P/B, 最叻再看 RoE, 但其實對其內裡行業運作一竅不通, 遲早出事。
例如有朋友看什麼股票都用股息率及P/E, 經常話地產股P/E好低好抵買, 我問他知否地產股一般盈利有水份? 即地價變化值入賬, 他不以為然。至於他對以下的東西就一律不懂, 例如包括 :
一、銀行股的壞賬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成本率、息差、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策略、生意範圍...
二、保險股的內含值、賠付率、長保短保計劃、浮存價值投資、對沖...
三、電訊股的上客人數、上客平均消費、2G/3G/4G制式、市佔率、非主要計劃收費...
四、零售股的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毛利率、經營模式 (特許經營或自家店)、重要支出變化 (例如舖租及員工薪酬變化)...
五、一般股票公司的現金流、負債比重、股東回報、成本率、公司管理層有否玩財技 (整合股數或資產轉移)、派息策略等等...
近日看過一些有提供股票分析的 blog, 發覺其blog內曾經分析及追蹤的股票起碼一、二百支, 隨意看看發現其內容都是簡單地把多年年報數據合起來計算一翻, 這支盈利增長如何如何, 三年比一比, 五年比一比, 那支市盈率又如何如何。看似能力圏很大, 其實正在做危險動作, 因為他們都以為買股票做這點點分析看這些就足夠。
始終喜歡林森池大師的書 (雖然他只出過兩本), 他會用整本書分析兩支股票, 就只是兩支股票, 這樣才能深入一些了解個股, 而有機會進入能力圏範圍內。另外市場先生亦然, 他寫多年 blog也主力在分析金融股, 而且分析得非常深入, 深入得像銀行家或保險業界一樣, 記得他分析中人壽時連其保險產品的特性也拿來與其餘兩家公司比較, 找出其在中、長線的競爭力。記得 2007年時, 市場先生有一段時間試圖分析及買入飲品股 (匯源果汁及蒙牛), 之後大蝕過半而全數沽出, 事後在 blog中表明自己能力圏有所不及, 以後會集中金融股。知道錯已經不容易, 能認錯就更不容易, 值得一讚。
反觀另一位出名 blog友亦把能力圏推到很多行業, 包括運動服零售、內房、內銀、太陽能、科網、內保、工業等, 而分析內容亦是盈利增長如何如何, 而當有個股的新聞就把它貼出來美言幾句, 問題是他未必知道自己的能力圏範圍, 此乃最危險的地方。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早前日圓大跌,不少香港人兌換日圓,以準備他日到日本旅行之用。身邊有些不懂投資的朋友,亦從不買賣股票債券,但仍懂得開IB戶口(Interative Broker)去兌換日圓,因她知道IB兌換外匯的差價化算。就此現象,其實扯到價值投資處,亦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
-
傳統智慧說:要成功不妨向成功人士學習,聽其言、觀其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樣道理,要有效累積財富,不妨向成功的董事長及有錢人學習。從投資理財的角度看,不難發現成功的董事長、有錢人,從來都不一定是最懂計算精準的人,究竟致富之路是科學還是藝術呢?
-
作為打工仔,投資股票可謂兼職,能認真追蹤及了解十支八支股票已經算十分勤力了。還要以找尋爆升10倍以上的明星股為目標,實在難上加難。一般的情況都會變成追逐市場消息,買這買那,可能曾經擁有數十至數百支股票,為的是找出「代表作」,希望找到明星股。 【加入 「止凡公海」TG channe...
-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 當時 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 股樓各有支持者, 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
港股長期陰跌,表現算是全球最差,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近日終於有blogger出手了,鍾記出文表示自己於早前開始增持港股。作為價值投資者的他,明顯他覺得不少港股現價便宜,估值足夠吸引他於現價出手。
多謝指點,真的要注意自己的能力圈。
回覆刪除多謝到訪
刪除正正如此,cy也要堆出十招來個全民教育,四萬元入息家庭,剛好可買3百萬樓宇,假若全數上會,按現在利率,供款額也不到入息3成,再做壓力測試都不到4成半。但無樓人仕又有多少認知或秤估自己能力,好可能到置安心賣的時候,才去計算,若果他們肯早一點了斛,早兩年買的話,可能用4-5千元/尺就買到不錯的單位!不用現在用4-5千去買所謂拆扣單位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