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凡看了林奇多年前的寫作《Beating the Street》, 當中有提及景氣循環股的投資方法, 買賣概念剛好與一般成長型股票相反, 應該 P/E 高才買, P/E 低要沽, 節錄一下他的觀點。
「股票若逢沉重賣壓, 股價只會往下掉, P/E也跟著降低。此時低價的景氣循環類股非常有魅力, 可是這種錯覺, 代價十分昂貴。
經濟成長到達頂峰後, 很快會反向變縮, 相關產業盈餘萎縮的速度, 更讓你喘不過氣來。於是投資人開始驚慌殺出, 股價直線重挫。如果在盈利高、P/E創新低時買進景氣循環類股, 很快會賠掉一半。
相反地, P/E太高, 對多數股票均屬利空, 但對景氣循環股或許算好消息。P/E高, 有時代表公司已過衰退期, 景氣復甦在即, 未來盈餘水準會超過分析師的預期,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金經理人開始逢低吸納, 才刺激股價上揚。」
多年前曾買賣過中海發展股份(1138), 當時以為用了巴菲特的投資概念, 評價任何股票都是一樣的, 但其實對不同種類的公司並不了解, 始終都要先了解、後投資。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筆者讀過很多理財書籍都談及富人與窮人在思想和行為上的分別,最喜歡的一個觀察是富人較喜歡跟時間做朋友,相反窮人較喜歡把時間化作敵人,卻不自知。從日常的買賣行為,加上金錢走向(流入或流走)的考慮,可以觀察到時間是這行為的朋友還是敵人。
-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 當時 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 股樓各有支持者, 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
港股長期陰跌,表現算是全球最差,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近日終於有blogger出手了,鍾記出文表示自己於早前開始增持港股。作為價值投資者的他,明顯他覺得不少港股現價便宜,估值足夠吸引他於現價出手。
評價的概念是一樣的﹐但是結局卻不一樣。
回覆刪除極端依賴景氣的業務﹐數據通常不可靠﹐所以需要很大的拆價才能化解不可靠。要多大的拆價﹖沒有準確的標準﹐只能憑經驗和膽量。
巴菲特說excellent business and outstanding manager﹐
就是為了把不可靠的因素化解﹐那麼結局才有可能吻合當初的評價。
同意同意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