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002)及電能(006)早前宣佈加價, 加幅比以前都要高, 成為城市一時熱話, 正正因為這件事反影這兩家公司在港的超然地位, 所以首富李嘉誠先生玩開地產都要買入港燈 (現改名為電能實業)。
其實, 這兩家電力公司的超然地位, 大家都已經知道多年, 又是霸權的其中一種, 先不看作為消費者的一方是否化算, 想討論的是作為股東的一方, 實在盈利是得到保護的, 所以兩電不怕買。
至於如果要買, 選哪一家比較好呢? 止凡這兩天就看了它們2010年的年報, 簡單比較了它們的業績, 今時今日, 我會比較喜歡電能。
首先, 中電的年報製作的確值得一讚, 建議初學看年報及公司財務分析的朋友一定要看看中電的年報, 它的內容非常豐富, 超過200頁, 每項資產的細節都有提到, 一些比例的計算方法及定義都會例出及解釋, 甚至在財務分析一章中, 有很多教人看年報的圖示印刷, 就算是沒有買中電的投資人都應該下載一本作參考。
不過, 投資始終看數字, 不是年報精美就是值得投資的對象。從業績上看,兩電都非常相似, 大家都在香港有一個非常穩定的市場, 保証的盈利, 當然中電在港的市場比電能大, 總收入亦是中電比較高。
對這兩家電力公司而言, 香港的市場已經增長不多, 有些年還會輕微回落, 所以我覺得更應該比較兩電在香港以外的業務, 這些才是增長的動力。
幾年前, 走出香港的步伐一直都是中電比較快一點, 加上中電在港供電的地區與內地相連, 內地的核電廠也有中電份兒。但到現在, 兩電的香港以外收入可以說是差不多了, 為什麼呢? 因為電能追上來的速度非常快, 拿著電能這個強勁現金流及充滿技術的公司作為投資工具, 李嘉誠先生要發揮投資實力又怎會比中電差呢?
電能由2006年的6億多海外盈利到2010年的25億, 增長速度驚人, 一下子海外盈利佔總盈利超過三成, 已經跟中電相約, 我相信以這個勢頭, 不久將來電能的海外盈利比較會比中電高, 到時增長動力亦會比中電高。
還有一點, 中電今次加價的部署比電能差, 中電的CEO一出來就把事情講得太死, 說沒有減少空間, 令自己沒有後路, 最後受多方壓力之下讓步再讓步, 這是最差勁的結果, 試想想, 下一次還會有人相信真的再沒有減價空間嗎? 相信以後中電加多少, 社會都會有一輪不滿。相反, 電能一出來加幅比中電要求的低 (其實都不少), 再下調一次, 搞定。
過往電能每次都加到盡, 這是李生的作風, 社會責任不是可加盡但不加盡, 社會責任是加盡賺盡後看看這些賺回來的錢可以給社會做什麼, 這個是資本家都應該明白的道理, 只有每個企業都這樣做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大動力。正正是電能每次都加到盡, 中電就凍結電費幾年, 所以今天香港區的電費都比九龍新界的高出三成有多。
不知中電這個CEO會否得到嘉道理賞識? 如果我是老闆的話, 就會把他炒掉, 因為我覺得這個老外不懂玩香港人的遊戲。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筆者讀過很多理財書籍都談及富人與窮人在思想和行為上的分別,最喜歡的一個觀察是富人較喜歡跟時間做朋友,相反窮人較喜歡把時間化作敵人,卻不自知。從日常的買賣行為,加上金錢走向(流入或流走)的考慮,可以觀察到時間是這行為的朋友還是敵人。
-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 當時 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 股樓各有支持者, 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
港股長期陰跌,表現算是全球最差,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近日終於有blogger出手了,鍾記出文表示自己於早前開始增持港股。作為價值投資者的他,明顯他覺得不少港股現價便宜,估值足夠吸引他於現價出手。
我是中電的股東,但經過這次加價事件後,我開始對香港公共事業的前景存疑。我覺得香港民粹主義不斷升溫,對股東利益保障愈來愈少,而且全球發電成本也不斷提高,有可能影響盈利。
回覆刪除電廠加價都有技巧的, 電能今次比中電做得更好。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