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是龍年, 預祝大家龍年行運一條龍, 財運滾滾來。
最近止凡在看 Peter Lynch的舊書 "Beating the Street", 他在書中講述自己的投資生涯, 其中一個很有趣的習慣是他會寫下買入每一支股票的原因, 他試過買入超過1400支股票, 由於數目太多, 很多時自己都記不起當初買股時的原因, 所以翻看自己當年買入股票的原因有助他作出繼續持有或沽出的決定。
你又有為自己買入股票寫下原因嗎? 或許大家都不是基金經理, 亦不會買入賣出超過1400支股票之多, 但至少也得定下買入股票的標準, 這是買入及沽出股票的標準, 還沒有的, 可在新年假中好好想想, 之後操作起來會比較客觀, 等機會時心理亦能較平靜。
有哪些標準呢? 不同投資人有不同要求及需要, 標準可以極之不同, 但如果是專注公司本身生意, 可以留意以下因素 :
- 股本回報率
- 負債比率
- 現金流
- 存貨狀況
- 股息率
- P/B, P/E, P/EV
- 盈利增長
- 股本增長
- 行業增長
- 成本比率
當然, 有些投資人會比較注重市場及外圍經濟, 反而少看個別公司本身的財政及盈利能力, 那又是例外一套哲學, 標準又會不一樣。
無論如何, 建議大家找找資料為自己的投資定下客觀標準, 要有超越基金經理的投資成績應該不會很難, 這是Peter Lynch說的。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筆者讀過很多理財書籍都談及富人與窮人在思想和行為上的分別,最喜歡的一個觀察是富人較喜歡跟時間做朋友,相反窮人較喜歡把時間化作敵人,卻不自知。從日常的買賣行為,加上金錢走向(流入或流走)的考慮,可以觀察到時間是這行為的朋友還是敵人。
-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 當時 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 股樓各有支持者, 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
港股長期陰跌,表現算是全球最差,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近日終於有blogger出手了,鍾記出文表示自己於早前開始增持港股。作為價值投資者的他,明顯他覺得不少港股現價便宜,估值足夠吸引他於現價出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