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日星期六

認知失調

早前因為Youtube有留言,希望筆者可以講下有關「認知失調」這個題材。筆者見到這個題目之後,亦相當感興趣,於是花點時間看看資料研究一下。




現在香港發生社會事件後,愈來愈兩極化,不難發現身邊不少人立場先行,對於另一方立場的所有東西都似乎聽不進耳。更有趣的是,同一則新聞,同一篇文章,同一條影片,不同立場者會看見不同的事情出來,何解會有此現象呢?

網友留言提及的這個「認知失調」,正正是這現象的源頭。原來認知失調來自一個心理學實驗,網上資料頗複雜混亂,不同地方的資料有點出入,整合了一段時間才能拍片分享。有關該實驗詳情,大家可以聽聽Youtube影片(見連結),這裏就簡單說說結果。

付出多則產生情意結

原來當我們沒有足夠的誘因,例如金錢上的補償,但因一些情況之下,我們又需要說一些自己不相信的說話時,我們往往會暗中說服自己,令自己真正相信自己的說話,甚至是扭曲了事實。

這是一個五十年代所做的心理學實驗,時至今日仍有無數學術論文引用其結果,可謂相當權威。筆者自己也經常觀察身邊朋友或一些網友的取態,亦有發現此現象的確存在。近期的政治事件,當然觀察到不少認知失調的現象。其實,其他範疇也有類似現象,例如投資也如是。

投資方面,認知失調出現於甚麼地方呢?其中一個要小心的地方,是當你對某個投資項目付出了很多時,有了情意結之後,作投資決定時會出現偏見。

投資切忌有偏見

付出了很多,最簡單是金錢,不少散戶投入了很多資金到某支股票上,總是難捨難離,該股票再差都仍緊抱,對其新聞、業績都抱有偏見。

除金錢之外,亦可能付出了時間。例如對某公司研究了很久。明明某行業又複雜,又難賺錢,但終於給你讀懂了,因為付出了不少,不想白白浪費,於是就硬要在該行業處找投資項目。

付出了而出現偏見,類似比喻就像IKEA的一個銷售策略,令其退貨比例相對低。原來IKEA售出傢俱,很多都是讓買家自己裝合,買家購了傢俱搬回家,把一件件的原材料裝合,由於買家於傢俱上付出了不少時間與「汗水」,即使它後來被發現有點瑕疵,也未必想退貨。因為付出得多,有感情,而且個腦會浮現「不是吧,來個新的,又要裝過?」。

更有一種是一些有點名氣的人,之前一直看好或看淡,持續多年,由於若要轉軚,就要承認錯誤,所以一般多會以另類眼光去放大了某一邊的資訊。好似末日博士,發表看淡言論多年,他再演繹任何資訊都頗悲觀的,尤其他真的不想承認過去的自己看錯市。

投資忌有偏見,雖然筆者常說投資並非絕對理性,當中更似藝術,又化成感覺。但當面對數據作分析時,總不要太感情用事。

未知以上的現象與「認知失調」是否有關係,因為這些學術性的東西一般定義得很嚴謹,但這實在令筆者聯想到以上的現象或偏見,值得深思。

文章來源:imoney

相關影片:

16 則留言:

  1. 匿名1.2.20

    認知失調&思角失調,同是一個病態,大家都不能掉以輕心!長期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最大問題是自己很難察覺,唯有多加留意。

      刪除
  2. Hey Po1.2.20

    你好,止凡兄。

    剛剛在你的Facebook post留言,你說我誤會了內容的意思, 所以想講講我是如何理解你的文章。

    文章說到投資切忌有偏見,因為付出好多時間金錢就算股票再差都仍然不捨不棄對他的新聞和業績都抱有偏見,所以我代入自己的投資想法,看看自己有沒有也發生這樣的情況。

    事情大概是一年前,我開始接觸止凡兄的價值投資書籍,之後便開始選擇我的長期投資對象,最後看過企業的基本面,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便選擇了匯豐銀行作為對象。在這一年裏面我投入很多資金在累積匯豐股票和花時間去看它過去幾年的財政狀況, 聽到很多新聞和分析所說,香港的銀行業已經大不如前,沒有太多的增長。匯豐的未來都不被看好,而且有很多負面的新聞出現在它身上,例如被美國政府多次罰款,歐洲和美國的業績很差,最近的社會運動也開始針對匯豐,但是我卻覺得這並不是什麼負面情況。

    首先針對銀行業前景不好,沒有增長,在歐美的業績不佳,但我卻覺得匯豐相對比較穩定,仍然是每年有盈利,股息也能夠維持,即使行業低迷但是每天市民也需要用到其服務,例如最近很多人透過匯豐開離岸戶口,提供歐洲股票交易服務,這些服務是有需求的, 每日都有人用。

    第二是被美國罰款,我卻覺得匯豐管理層有承擔,願意交出罰款來維持公司在各地嘅正常運作,也不會影響顧客存款。

    第三即使是社會出現狀況匯豐被針對,但我卻覺得他是站在商業的角度來考慮營商情況,令企業嘅運作唔受太大影響。

    最後雖然匯豐的股價現在很差,但我卻覺得這是買入的時機,不知道我以上的思維是否存在偏見,如文章所講的認知失調?當然如果匯豐出現虧損或者股息出現下調我也是會沽出的,希望止凡兄指點一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哦,原來你把這文章所提到的現象放進了自己的一支股票,這類很少談論個人投資操作的,提出這個概念是提醒大家需要小心。

      你也說得頗中肯,至少最後一句,若匯控蝕錢你也會沽出,想法合理吧。

      在你fb的留言,我發現有另一位網友的留言十分值得分享,所以在這裡也貼一貼:

      "Mai Faye 止凡 Cognitive dissonance 呢個概念我好耐好耐之前讀心理學時讀過。簡單啲講(如果我冇記錯)就係當一個人嘅思想同行為有出入時,會導致一個人覺得心裡唔舒服。而要令自己心理上舒服啲,人就會一係改變思想或者行為,令佢哋一致。

      即係例如一個人思想上知道食雪糕唔健康,但見到一盒雪糕想食,於是就同自己講“食少少冇問題嘅”,令自己食嘅時候冇咁內疚。

      同樣地,投資一隻股票,可能有人眼見自己已經投資咗唔少落一隻股票,即使隻股票已經失去價值人地叫佢放,佢思想上會說服自己既然投資咗咁多呢隻股票係值得投資嘅。但咁樣投資其實唔理性。

      至於文中所講嘅情況,仲可能包含咗其他嘅cognitive biases, 例如confirmation bias仲有conservatism bias。即係一個人如果覺得某隻股票值得投資,就會淨係睇到支持呢個信念嘅證據,而忽略咗否定呢個信念嘅證據。就算有新證據顯示隻股票唔值得投資,都仍然唔係好肯改變舊有概念。咁樣投資同樣唔理性。

      以上知識我好耐之前讀,希望我冇講錯或者理解錯作者你嘅意思啦😄可以討論一下啊。"

      刪除
  3. 楊大輝先生在他的《那些不會犯錯的人》一文講Marian Keech與她的信徒們的故事稍異於止凡兄的版本,可參考:
    https://4think.net/%E4%B8%8D%E6%9C%83%E7%8A%AF%E9%8C%AF%E7%9A%84%E4%BA%BA/
    另外網上也讀到一篇介紹《投資的心理護城河:影響投資決策的非技術性因素》一書談論到“認知失調”關於《伊索寓言》裡講“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愛是盲目的:投資行為中的認知失調》
    https://kknews.cc/invest/j49r8y6.html

    在台灣中央大學教授計量經濟、投資學、行為財務學的周賓凰教授有一篇小文《認知失調與其於財務研究之應用》(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Finance)推薦閱讀:
    https://www.mgt.ncu.edu.tw/~choup/cognitive-dissonance.pdf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同的演繹?還是在說一個不同的現象呢?

      刪除
  4. 匿名2.2.20

    哈哈,我就係FB中留言嘅Mai Faye啊。多謝止凡老師欣賞將留言貼堂���� 希望冇記錯知識吧,如果有大家可討論一下。

    另外睇到上面有人留言講思覺失調。思覺失調係psychosis,即係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係一種精神病(有幻覺妄想嗰種)。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並不是精神病,而係所有人都會有嘅一啲思想行為現象。唔好搞錯兩樣嘢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都認同,認知失調並不是一個病,是心理學發現的一個現象。

      刪除
  5. 理性投資,避免認知失調,知易行難。
    就好似止凡老師你在<<財商有價>>一書中,提到要堅持保留優質資產,沽出股示時,切勿考慮買入價,而要「考慮這支股票的體質,質優的就保留,生病的就看看有沒有機會好轉。」
    此舉要承認自己之前的投資選股失誤,仲要承受虧蝕嘅痛楚,眼白白睇住自己嘅血汗錢被蒸發。唔容易做到。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支持小弟著作,但別習慣叫我"老師"噢,沒資格。

      刪除
    2. 你嘅書,講嘅係價值投資
      著重嘅係投資心態
      正正係我呢刻必須學習嘅嘢
      多謝你

      刪除
    3. 多謝支持,你應該還年青吧,記得也多分享予身邊朋友噢。

      刪除
    4. 一定會分享畀身邊朋友
      等佢哋行少d寃枉路

      刪除
    5. 感謝你。

      刪除
  6. 這有點像中國的一句成語:當局者迷。

    其實我也想過類似問題,畢竟買入或持有一隻股票,本身就是一種主觀及帶點偏執的想法,尤其當一隻股票大跌,而自己仍抱著持有的心態,外人看或許是偏執,自己想當然是理智,自己內心也會用各種理由支持或說服自己,如以結果論看,若股票最後大升了,這人就是有遠見,反之,就成為偏執。

    故較理想的做法,是把自己當初買入股票的初衷及分析自己用筆寫下來,定期與自己對質,當股票與自己當初想法漸行漸遠時,是否就要壯士斷臂,這或許是較合理迫自己強制面對現實的方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個記錄方法很好,有時寫blog也有這個效果,好多時都是寫給自己看,可以不時回顧自己的投資成績。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