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9日星期日

前員工揭秘 匯豐客戶經紛跳船?

這篇文章早於上年10月於imoney刊登(見連結),但沒有網上版。近日趁匯豐出事,借此內容錄了一條youtube影片加以評論。這裡把舊文再多貼一次,讓大家重溫一下。

早前小弟上載了一條youtube談及一位33歲的士司機靠匯控股票成功財自,引來一位留言者大談匯豐銀行一些秘密,雖未能證實,但這觀點頗新鮮,希望可以分享出來,拋磚引玉,望高手指教。

youtube網友留言(留言經修改):

匯控這支股票我算有資格講,因為我非常了解它內部與前線的運作,匯豐最大的風險並不是美國政府對付它,而是匯豐整個集團最賺錢的就是香港區的一班客戶經理,而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匯豐怎樣對待這一班客戶經理。人材是一間公司最大資產,新加入的員工難以替代年資深的客戶經理,人力資源問題處理不妥,最大可能會令匯控股價下滑。

本人在匯豐零售銀行任職前線一個高級職位,但去年年底已經離開,到其他金融機構發展,因為有很多師兄師姐都走這條路,不單止替客人爭取到更好回報、更低收費的產品,而且自己的收入亦大幅上升。現在出走了一年,基本上已經超過銀行10年經驗的工資。

決定離開工作多年的崗位,最大原因是不滿銀行對待客戶的方法,這些方法只有在職員工才知道,因為上司「摔數」的方式真的無所不用其極,跟電影「奪命金」入面的橋段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證視聽,先說說我於銀行內的日子。以下所提及的,若不在這行前線工作,根本寫不出來的。

客戶最怕什麼?最怕就是銀行關掉他們的戶口。要與銀行維持良好關係,其中一個方法是多點出來參與基金講座,為自己家人作一個好的人壽保障安排,這樣與銀行關係一定好,戶口就不會無故被關掉。前線收佣金的客戶經理亦會用盡方法去幫助客戶戶口維持正常不被關掉,否則他們便沒有佣金。

另外,為維持良好客戶服務,客戶經理必須經常根據公司的分析報告去跟客人回顧其基金投資,一年至少回顧四次,回顧的時候就有如「奪命金」入面的電影橋段。結果,原本想作長線的基金投資,一年就轉了四次。亦因為均衡基金的手續費比純債券基金略為高,所以均衡基金亦是一個更加受客戶經理推介的項目。

我是持牌人士,作為一個專業而有良心的客戶經理,一定要對客戶有交代,絕對不應該一年幫客人轉四次、五次、六次基金,甚至不停買保險的,所以有能力者唯一的做法就是離開。

當一個有生意的前線客戶經理離開銀行,銀行會採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去對付「有數」的人,包括法律手段。例如藉故向金管局及保險業聯會投訴,亦會向其客人「放血」,已斷絕或阻礙這位客戶經理的未來前途。值得留意,「無數」的客戶經理離開的話,銀行是不會搞的。

無論如何,我服務多年的客戶始終把大量資金傳過來,繼續由我協助他們管理,而最叻、最勇的前線職員全部都過去光大新鴻基或最大型那兩間保險公司,或UBS等地方,在匯豐年薪過百萬元的客戶經理,出走後好多都變成年薪過千萬元。

區域經理大部分任期多是三年左右,這是防止洗黑錢的做法。於這三年內,銀行會用盡一切可行方法要求「交數」,例如對其客人做一份27年保證金額才歸本的保險,此類保險的紅利實現率很低,所以相關利潤十分高。

匯控年報顯示「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貢獻了一個好大比例的盈利,但真正威脅來自上面所提及的現象,並且已在發生。早前匯豐旺角最優秀業績的客戶總監突然離職,到保險公司發展,旺角生意大幅下降,年報中很難看出這些事情。公司刻薄前線員工的文化不單止在匯控出現,其他銀行亦有類似現象。

作一個總結,一家企業要維持長遠盈利增長,不能夠單靠表面堂皇冠冕,實質上手段低劣的管治方式。加上,因一些compliance的關係,企業的管理人不能長期服務,這並不理想。所以小弟每次見匯控股價明顯反彈時就會put它。

後記:

這篇留言內容是否屬實?實在不得宜知。可能的確真有其事,但對整體企業未必有太大直接影響。亦可能只是一些做得意興闌珊的員工描述,雖未必是故意抹黑,但從不滿的角度去看這企業所得的故事自然比較陰暗。最怕的是真有其事,內容全部正確,問題嚴重,而匯控高層又沒有正視,令匯控衰足10年後再衰多10年,傷盡股民心。

相關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hui-feng-yuan-qu-73759511


6 則留言:

  1. 希望該報料前員工
    現在工作比以前開心

    回覆刪除
  2. 匿名10.8.20

    Everbright Sun Hung Kai ... belongs to 086.HK.

    david

    回覆刪除
  3. 拜讀過止凡兄的文章,本人希望就其內容作出一相對真實以及客觀的回應。

    首先,該位網友表示匯豐最大的風險在於香港的客戶經理最能賺錢,而本行的人力資源管理則未臻完善。該位前同事透露其於匯豐工作約十年,而本人亦於匯豐工作逾二十年,在我看來,此說法實流於片面。假如該位同事有參閱本行年報,就2019年的數據,最賺錢的確實為客戶經理,然而客戶經理主要負責net fee income(收費服務收入),而銀行則建基於止凡兄曾提及的net interest income(存貸服務收入),而2019年本行的存貸服務收入共160億,收費服務收入只佔48億,比例上約為1比3~4。匯豐的客戶經理人數約1500名,姑勿論此1500位客戶經理能否影響匯控股價,至少少數幾位或十數位客戶經理,則肯定未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以至於影響匯控股價之存亡。至於轉投至其他金融機構,收入有所上升,本人並不排除此可能性,各人確可發揮各自專長,以求得更高的收入。可是,所謂「回報更好,收費更低」,則視乎各人不同的看法而已,假如真如其所言,則客戶是否亦須負上更高的風險?回報是否必然有所保證?又有否比較哪些服務的收費更低?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各自去思考。如真有如此優秀的投資工具,不妨在此平台上與大家分享,好讓廣大市民有機會認識。就本人而言,假如上述觀點僅建基於個人的主觀、片面感覺之上,則作為參考之作用不大。

    另外,該網友認為銀行對待客戶的手法有如電影《奪命金》當中的橋段,本人亦對此抱有疑問。正確的銀行體系有一套十分完善的系統,幫助客戶做出投資決定。銀行為客人投資前,有風險取向評估,亦會了解客戶背景及真正需要。無可否認,作為商業機構必然會有生意角度上的考量,可是何謂「無所不用其極」?香港在監管方面可說是非常嚴謹,匯豐亦接受不同的監管機構規管,例如證監、金管、保監等,在各方面都受到正規監管。另外,網友提及客戶害怕因拒絕投資而導致戶口被無故取消,本人對此一觀點實在不敢苟同。銀行有完善的投訴機制,假如客戶被無故取消戶口,又並未涉及不良交易,相信這些客戶會循投訴機制討回公道。反過來說,如果客戶利用其戶口清洗黑錢,又是否能通過購買投資服務避過監管,並沿用戶口進行不法活動?答案昭然若揭,銀行亦有一個不需要跑數的部門,對客戶進行資金監管,所以上述說法實未能成立。

    這位網友又提及,客戶經理為客人一年轉四次基金投資云云,這個說法亦相當武斷。假如這是該位網友作為銀行從業員時使用的手法,該手法可說並不正確。每年轉多少次,須視乎客人的需要、當時的市況、投資的分晰及其實質的環境。本人亦眼見不少客戶持有一段較長的時間,可以是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客戶認為該投資狀況良好,契合他們的投資取向,他們絕對有權繼續持有。如果某些時候客人想進行一些短線操作或看好某些市場,想作短線交易,我們則根據客人的需要而因時制宜。另外,事實上會一年轉五、六次基金,甚至不停買保險的客人也著實不在多數。假如客戶的確有此需求,則可作為該名獨立客人的理財規劃去看待。

    又,文章提及假如「有數」的客戶經理離開銀行,銀行會「放血」趕盡殺絕,對此我亦抱有疑問。如果該位客戶經理行事、操守合符規例,銀行該循何途徑進行投訴?難道銀行為對一名前同事趕盡殺絕,不惜「砌生豬肉」好留下話柄?從另一角度看,假如該名前同事操守差劣,早已受到監管,得悉以後棄保潛逃,則尚可圓其說。就我多年經驗,職業、人才流通實屬正常,有人離開,亦有人進入銀行業,其實每一位稍為資深的管理層都明白此道理。如果一位銀行從業員在操守、行為上沒有過失,銀行亦不會無事生事,主動向金管局投訴該名職員。可是倒過來說,如果該名從業員的前客戶堅持投訴,或真有不當行為被銀行揭發,導致銀行有必要在各方面作出回應,則並非不可能。網友提及其服務多年的客戶始終把大量資金轉到其新公司,對此我不置可否,並不否定這個可能性,又或許他希望透過平台賣便宜廣告亦不足為奇。銀行仍有一千多位客戶經理留守,何以見得「最叻最勇」的職員均早已投身其他機構?在眾多銀行當中,本行的人才流轉比率可說是比較低的一家銀行,每一家銀行、每一個機構均有著人才的自然流動,實屬正常。投身其他機構的從業員,確有做得好的,想當然耳,並不乏成績差強人意的。薪金暴增十倍,雖不至天方夜譚,卻似曾相識,尤似保險業界吸引下線的口吻。

    另外,文章指出區域經理任期多為三年,以防止洗黑錢,本人也不讚同此說法。有不少經理任期多於三年,亦有部份任期僅兩年,而區域經理本身甚少接觸客戶,主要接觸的是同事,暫時本人亦未聽聞有任何區域經理曾洗黑錢,防止洗黑錢此一說法不足為信。就我所知,區域經理更迭只為人事變動,與洗黑錢無關。十年資歷的同事或未清楚高層的決定,如上文所言,人事變動實屬正常,且銀行亦沒有硬性規定區域經理任期為三年。

    網友亦指出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下稱RBWM)所貢獻的盈利比例「好大」,心水清的朋友可以重溫年報,就2019年經調整的稅前利潤而言,RBWM的貢獻為80億美金,工商金融有73億美金,Glob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亦有53億美金,銀行總共有二十三萬從業員為機構貢獻,絕不會因為少數幾名客戶經理而有太大影響,請勿忽視其他部門的貢獻。未知該網友是否出身自旺角分行,無可否認,有個別分行盈利的確下降,卻並非因為一名同事離職所致。眾所週知,2019年有不少來自各方面的衝擊,例如社運事件、中美角力等,導致訪港旅客人數下降,各行各業均不可避免受到負面影響。二十年來,本人從未見過因任何一位同事的離職,導致集團盈利下跌,更莫論因為機構當中其中一個齒輪、甚或螺絲而影響整體盈利。

    最後,管理人並非不能長期提供服務,Compliance的關係亦未必存在。個別客戶經理的服務好,與客戶關係好,於銀行服務年資超過十年、二十年的亦大有人在,或有個別同事於銀行工作兩、三年,一心希望在外搏取一個賺快錢的機會,卻與銀行的管治方式無關。銀行在管理、文化及培訓上有一套完善系統,假如該位前同事網友主觀認為銀行的文化、系統為低劣管理方式,本人亦無其他意見可陳。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分享,詳盡而深入,澄清了很多事情。可以的話,我想把這內容發文貼出,希望你不介意。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