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止凡在這裡剛討論過citibank不停開分行, 增加成本搶市佔率, 借citibank這個動作討論一下成本控制問題。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06.html
今天看到這個報導。
【am730訊】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指將裁員1.1萬人,佔整體員工人數約4%,而第四季度涉及有關支出約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而預期每年可節省成本11億美元(約85.8億港元)。花旗香港拒透露所涉員工人數,並指明年上半年將整合6間分行。
在6月的文章中的討論, 拿了很多RoE, 及增加成本與增加盈利的比率之類的概念, 說明盲目增加成本不是好事, 事隔半年, 今天citibank的方向好像有了改變, 不知是否CEO被換掉了呢?
這是美國公司的作風, 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 總之要有盈利, 決定天天在改變都不要緊, 下屬及每個部門做什麼也可以, 只要不犯法, 總之要交數。
交數? 一定要從正途追求盈利嗎? 未必, 事實上還有很多方法, 例如先做醜盤數再做好。又可以把成本轉移到另一個部門, 最後哪個部份「食」了最多成本, 主管自然被炒掉。見今年條數好好, 幾個月的盈利就已經到額, 主管自然留一手, 跟客戶說留些合約到來年才生效之類。炒炒賣賣的就最好「跟大隊」, 大市炒什麼就炒什麼, 賺的是你高明, 蝕的是市場的錯。
總之美國公司員工及部門為交數可以無所不用其技, 但對公司長遠是否好事呢? 誰管? 反正CEO也只是三兩年合約, 最重要是股價會升, 花紅自然和味, 誰管這家公司能否在30年後升值100倍呢?
所以一直都說, 數字是重要, 但不是最重要, 一家公司管理層的能力、作風及制度才是最重要。可惜, 這些多數只能到非常時期非常事件才可以看得出來。
止凡影片目錄:google sheet
加入Telegram:https://t.me/cpleung826_post
加入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cpleung826
2012年12月6日星期四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早前曾在Blog內分享過一位網友(AC兄)的經歷,談論他近3年來的投資成績,由1萬美元開始,第一年就賺得30萬美元,三年共賺得600萬美元,過程並非透過炒賣Bitcoin之類的產品。今天已經財務自由的他,約小弟食過便飯,分享投資與生活,我把部分交流內容寫了兩篇文章,引來不少討論。
-
話說小兒出世後筆者已想換車,希望換一輛高身一點的7人車方便出入。可是小兒都3歲多了,仍未成事。由於舊車早已過7年,每年都要驗車,每次續牌與驗車前都會思前想後,最後答案都是「續多年再說吧」。如今太太要生第二胎了,所以今次下定決心,近日終於完成換車的動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