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況波動,恒指、道指也好,一天跌3000點,一天又升2000點,跌完又升,升完又跌,原本29000點,三兩星期就蒸發掉一萬點,風高浪急,人人驚惶失措,投資者要成功,決定在甚麼因素呢?
先說於風平浪靜之時,投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市場中高手林立,聰明人管著聰明錢,早已對不同資產作好配置,好資產多不便宜,便宜的多不會是好資產。市場是多麼的有效,要於平靜市況找機會談何容易。處於這樣的市況,散戶能做的不多,只能靠估值找市場錯價,找到極佳的投資機會,不容易吧。能戰勝市場獲得高回報的,大概只有那些有眼光的投資者,他們贏技術、贏計算,看見別人看不見的錯價。
大市平穩,甚至上升中,突然有某些股票股價大跌,散戶自以為行使著價值投資,人棄我取,認為市場對這些一小撮股票計算錯誤,出現錯價,這情況其實鮮有出現,多數中伏。
如今股災來臨,形勢不一樣了。疫情、經濟、政治,好多外在因素令資金害怕了,當大家都看不清未來之時,還是先迴避一下。資金抽走,觸發一些技術性沽盤,讓大市進一步大跌。全城跌入恐慌中,資金又再度迴避。由價值相關因素開始,例如經濟或企業盈利等,最後引發出與價值不相關的結果,如技術、情緒、避險行為等因素主導了市場,令價格與價值嚴重脫離。
這是價值投資者最興奮之時,因為最多投資機會。如今要找錯價,不用太吃力,不用太需要技術吧,眾所周知的優質股都大跌,還用搞甚麼精準的估值嗎?有閒錢,夠膽買,放置三兩年,待回復風平浪靜之時,回報不會差。
這時候,贏的不是技術,而是投資EQ,俗語有云「盲拳打死老師傅」,就是這個時候了。
說就容易,動作亦簡單,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人?還記得早前有篇文章討論一個命題,"聞訊有疫症就興奮?"(見《聞訊有疫症就興奮?》),當時已經帶出這個概念,的確說易行難。
近日有網友留言也分享了故事,他做生意時遇到一些客人,入到店內問第一件貨價錢,回答之後,該客人認為太貴,於是向該客人介紹第二件貨,價錢比較便宜,該客人又會認為該件貨一定有問題,懷疑它是壞的。對於這些客人,他只會說兩句就不再理會。這比喻很好,今天股市,好股、衰股都大平賣,但散戶就是顧慮多多,不敢出手,他們總是留待股市屢創新高時才進場買股的。
文章連結:經濟通
2020年4月5日星期日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早前日圓大跌,不少香港人兌換日圓,以準備他日到日本旅行之用。身邊有些不懂投資的朋友,亦從不買賣股票債券,但仍懂得開IB戶口(Interative Broker)去兌換日圓,因她知道IB兌換外匯的差價化算。就此現象,其實扯到價值投資處,亦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
-
傳統智慧說:要成功不妨向成功人士學習,聽其言、觀其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樣道理,要有效累積財富,不妨向成功的董事長及有錢人學習。從投資理財的角度看,不難發現成功的董事長、有錢人,從來都不一定是最懂計算精準的人,究竟致富之路是科學還是藝術呢?
-
作為打工仔,投資股票可謂兼職,能認真追蹤及了解十支八支股票已經算十分勤力了。還要以找尋爆升10倍以上的明星股為目標,實在難上加難。一般的情況都會變成追逐市場消息,買這買那,可能曾經擁有數十至數百支股票,為的是找出「代表作」,希望找到明星股。 【加入 「止凡公海」TG channe...
-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 當時 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 股樓各有支持者, 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
港股長期陰跌,表現算是全球最差,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近日終於有blogger出手了,鍾記出文表示自己於早前開始增持港股。作為價值投資者的他,明顯他覺得不少港股現價便宜,估值足夠吸引他於現價出手。
^_^ 月供買 巴郡 B 最簡單,Sure Win.
回覆刪除你一直在做?
刪除多謝止凡兄文章。
回覆刪除我正是那顧慮多多的小股民。
低位不買,總好過高位跑進來買。
刪除多謝止凡兄分享,非常認同
回覆刪除感謝你
刪除我做過一些統計,恆生指數下跌超過35%的中型股災共13次,下跌超過50%或以上的大型股災也不罕見,共6次。這一次,從2018年1月26日的33154.12點下跌至2020年3月19日的21709.13點,整體下跌了34.5%,接近我所定義的中型股災。假如你在2018年1月26日持股組合是一百萬元,那麼,下跌34.5%,意義就是只剩下655000元,345000元憑空蒸發掉了。假如大型的股災如我所定義為下跌50%或以上的話,那麼,一百萬元就只剩下500000元。假如655000元在下跌至500000元,它的具體意義是:再下跌23.66%!
回覆刪除市場的底部在哪裡?1974年那一次整體下跌是91.4%,1981年那一次是62.64%,2008年10月那一次是65.2%。34.5%對應上面三組數字很想還是“小兒科”,對吧?
多謝分享,資料很有用。
刪除ch liu兄:
刪除1. 根據經濟通數據,2020年3月19日的恆生指數為21139.26點。請問ch liu兄的數據從何收集?是經除淨調整的嗎?
2. 留言末段是要提醒讀者底部還沒出現嗎?
多謝ch liu兄一直用心分享。
平,有錢就買。有能力的買個股,無能力的買指數。估底99pct 估唔到,無意義。
刪除再講,如果疫情失控,世界未日, 應該冇得再買賣股票,有冇錢亦都無關重要。到時應該係四出搶奪糧食。
刪除學習兄,不客氣。
刪除一,《經濟通》與我都是使用恆生公司的數據,它使用的是“全日最低”,我則只使用“指數收市”,因為當日的市盈率與週息率只對應“指數收市”。
二,我從不預測市場的演變,這是Timing。我只在市場發生變化之後去為市場定價估值,這叫Pricing。Graham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的第8章教你區別二者,第3章則教你如何做,是他書中非常重要的一章,也是他的方法學,一般人都忽略了這一章,很可惜!真正讀得懂第3章,第8章與第20章,賺錢就變得很容易。當然還要加上John Keynes的《通論》第12章!這4章我每一章都讀過10次以上,每一次讀都能讀出新東西來,真是厲害!
John Keynes 的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一書是宏觀經濟學的書。但是,,Chapter 12. The State of Long-Term Expectation,中文叫做《長期預期狀態》則主要談論資本市場與投資及投機。他在第V節最後這樣說:
刪除(5) So far we have had chiefly in mind the state of confidence of the speculator or speculative investor himself and may have seemed to be tacitly assuming that, if he himself is satisfied with the prospects, he has unlimited command over money at the market rate of interest. This is, of course, not the case. Thus we must also take account of the other facet of the state of confidence, namely, the confidence of the lending institutions towards those who seek to borrow from them, sometimes described as the state of credit. A collapse in the price of equities, which has had disastrous reactions on the 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may have been due to the weakening either of speculative confidence or of the state of credit. But whereas the weakening of either is enough to cause a collapse, recovery requires the revival of both. For whilst the weakening of credit is sufficient to bring about a collapse, its strengthening, though a necessary condition of recovery, is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多謝RC兄和ch liu兄回覆。看來在Pricing後分注吸納,是好的做法。
刪除甘港樓點睇?現價可入?
回覆刪除你問誰?問投資操作?
刪除近幾年, 好多時候即使肯花時間, 做足功課也徒然, 想喺股票市場賺大錢真係越來越難..............
回覆刪除知易行難啦
刪除留言時不妨留個名字,方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