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坊上所收集到的問題,也有一些頗為生活化的,可見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未必是有關投資操作的。越細微的生活細節,有時越影響大,不知大家有否看過一些數字,每天進步1%跟每天退步1%,於一年後的分別如何呢?
Roden:
想問下「開源節流」,我明白到想財務自由「開源」同「節流」都同樣重要。但在節流方面自己比較弱,止凡兄對節流的心態是怎樣?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呢?
止凡回應:
其實今天我都沒有刻意節流,因為花錢的效率最大化早已經植根心中,所以在花錢時都按這模式,達至很好的節流效果。
如果剛開始的話,我建議可以考慮先養成記帳的習慣,blog內也有文章談論過的(見《運用記帳app》),一方面可以記錄開支,知道財務自由的達標情況,另一方面,有了記錄,就可以定時檢討自己在哪方面的支出需要改善,成效如何,不妨一試。
後記:
這星期的iM專欄剛好登了一篇有關花錢的「目標為本」與「成本效益」的文章,當中有一個買手機考慮的例子,配合這個工作坊Q&A,不如節錄出來讓大家看看。
舉例如選擇一部手機,如果用家是一位一把年紀的老人家,有很深的老花眼,今天最新型號的智能手機,他們看不清楚亦聽不清楚,他們根本不懂用,亦用不著。老人家所需要的主要功能只是打出打入,對於他們來說,買一部便宜十倍而適合老人家使用的簡單手機可能更適合。
就算不是老人家,也要看最新型號的智能手機所有功能是否能「用盡」。例如,不常利用手機來打機、看片的中年上班一族,手機除打出打入之外,還要上網、收發訊息、收發電郵、記錄日記、拍照、錄音、處理簡單文書之類,其實以上功能,市面上各大品牌三幾年前的手機型號也能處理。Steve Jobs去世後,感覺上智能手機只是在追逐一些記憶容量、拍照及顯示像素、處理速度,而實際功能上的突破欠奉,所以在選購手機之時,會否選回早幾代的型號呢?這些舊型號手機每每比最新型號便宜一半有多。
在選擇手機時,我們多沒有把「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想法,總喜歡最新型號,這到底是需要?想要?還是炫耀?當然,相差三幾千元,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未必值得廢神,這例子只想說明一種心態,單從選購一部手機,也可以窺視自己有否考慮花費的效率。除了手機,生活上還有很多細節,每每考慮一下「成本效益」、「目標為本」。
類似以上選擇手機的例子,算是帶出一個節流的態度,每個人生活習慣都不同,開源節流沒有好定義,但可以從這類「見微知著」的事情去反映,是生活與消費的一種態度。
還記得巴菲特說過,如果某公司的CEO有一天起床後表示開始要替公司開源節流,他便不會投資這家公司,因為開源節流應該是公司每一天都會做的事情,特意去想開源節流的話,這反映那位CEO並沒有把開源節流化成他的管理與生活態度。
止凡影片目錄:google sheet
加入Telegram:https://t.me/cpleung826_post
加入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cpleung826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早前有緣於標竿兄的新書分享會上認識一位年近五十的blog友,就叫她W小姐吧。當時覺得她聽到了價值投資時很醒神,似有很深啟發,學習態度亦十分積極。近日,她似悟出了另一種投資方法,是短炒美股,炒動量,完全不一樣的方向!她還斷斷續續錄了共超過一小時的說話留言PM我(fb會自動斬成每條留...
-
話說家中把魚缸放在窗邊,雖然上班前多會拉下窗簾以免陽光照射,但每隔兩三週都會長滿青苔,所以不時都會清洗一下魚缸。我喜歡拿一些沒有用的信用卡來「摑」魚缸的玻璃,然後換過濾棉,搞定後就開動過濾器,一般隔天整缸水就會變回清水,很少需要換水。
人生交义點...
回覆刪除當生活基本的東西都已經有了,衣食住行,電話上網通通不缺...
若有多餘的6千蚊,是去買1部最新型號的iphone; 即或是買6千蚊年收6厘的股票?
很多人買部iphone唔肉赤,即使1年後價值下跌了1千幾佰都無所謂。
但買6千蚊股票,即使年年穩定派息,但股價下跌了1千幾佰,已經心緒不寧,要“止蝕”離場...
人性真的很奇怪!
電話買左有得用, 股票買左冇得用:)
刪除這是對資產、負債、消費品的不同理解,人人不同,尤其富人與窮人。
刪除飛鳥個人都有此感、IPHONE、SAMSUNG、HTC、LG、SONY等手機$5000/6000、一落地即每年跌$2000/3000、用2/3年就冇價值如0、變電子垃圾似掉在大海咁、所以飛鳥只買$1000左右的國產手機
刪除而買股則年年派息、股價就算跌了40/50%仍有渣拿又有得守、而公司資產始終不會跌落去0(指一線股大股)
其實人人點用錢,的確是心態問題,我覺得買5000-6000手機很貴,我的手機一般不過三千, 身邊很多朋友一兩換6000 , 我兩三年換3000千。 當我把這種"用耐一點"的心態應用去其他使費, 可以省回的錢不少。
刪除但我始終認為拿消費品與投資作比較不太合適,兩者所考慮的東西都不一樣。
刪除無iPhone 又點買股票呢? :o)
刪除我可不是經常拿手機買股票的噢。
刪除節流方面,真的像止凡所說的一樣,記帳真的很有幫助,以現今科技,智能手機有很多的理財記帳App,如IEC收支管家-錢家有道App(雖然有份管理開發更新「錢家有道」其項目,但不是為其推廣),它的 App確實很實用,可以為各項收入開支分類,幫你清楚知道每月的預算,從而用預算來幫助你找出不必要的開支。當然你自己也要知道何為必要、需要和想要,前兩項「必要」和「需要」如吃飯沒有則會餓死 屬必須的,而需要如搭車、買日常用品 沒有則會很麻煩 比較難節省,但「想要」如想換新型號電話,出了新的某某玩具想買等,這些沒有也不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則盡可能省得就省!
回覆刪除而在剛開始記帳時,可能為求安心,你會記下每一筆收入開支,但其實每月去回顧一下自己的支出有那項是不合理的,從而日後減少,這樣記帳才能有效用,從而增加自己的成功感!
而在我推薦的App中,有分開右邊是你每月的開支,左邊是你每月收入扣除開支後所剩餘的金額,這樣就能靠記帳去儲下更多的錢和慢慢減少開支後所帶來穩定的資金,掌控好自己的現金流再去投資,自然就能有好的表現!
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財方法,最重要要適合自己,無論節流或理財,只要覺得舒服,和懂得在過份兩極端中取個平衡,並能堅持和持久地執行下去的,才是有效的理財方向!
不過小弟只是純粹分享一下個人理財經驗,論投資理財和寫作經驗應該這裡的眾Bloggers才是利害!
多謝分享,這些App的用家經驗對很多人來說很實用,這些動作起初可能感到很麻煩,但慢慢變成了習慣,今天買完東西不記帳反而感到不自在。
刪除想不到止凡兄也會有同樣感覺 "不記帳反而感到不自在"
刪除身邊沒有朋友記帳, 因此第一次聽到有人有同樣感覺, 對我來說有點鼓舞呢~ XD
生了小孩後、開支大了、因此開始記帳習慣、去盡可能節省開支~~~~保持每月可投入待熊市基金~~~
刪除現在"不天天記帳自我感覺不良好"~~~
這可能是有記帳經驗才會說出的說話吧,哈哈。
刪除CEO的節流,不是簡單問題,可以很複雜。
回覆刪除這就當然了,一家公司的節流不是全是省錢的,如果把一些有效率的投資也省下,長遠對公司不會好,令公司越做越細。
刪除舉例,不少CEO最叻就是裁員,而深入一點看,如何選擇要裁的員工呢?成功裁掉冗員當然好,但若只給出一個百分比要每個部門交數,這有如斬手斬腳,短期業績當然可以,長線使員工加重工作量、士氣下降、員工沒有歸屬感、流失率高、員工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未必是好事。
非常好的例子,所以沒親身參與營運工作,投資時,總欠缺些東西及了解,巴菲特,又投資,又管理,對大局更了解。
刪除沒有參與營運工作,也盡可能去作出理解吧。
刪除止凡兄,
回覆刪除有些人因為同伴效應以轉新手機,
有時候節流對抗的不單單是行動,還有心理影響
哈哈!
刪除半壁兄,因為要找開源節流的同伴,所以小弟常常上來吹水呀!
起碼可以令到自己心理平衡點,令自己覺得我走的路仍然是對的... :P
我對這些群眾壓力都有所感受,與朋友食飯時沒有共同話題的感覺的確不太好受。
刪除大家在這裡遇上同路人,萍水相逢,感覺不錯。
道不同,不相為謀.
刪除志不同,不是好友.
在網上遇到和自己的意見一致的人,感覺是很不錯的
無錯,這感覺越來越強烈。
刪除hi 止凡兄
回覆刪除你文中的圖片我一看很感興趣 網上SEARCH一下 是關於一個叫1.01法則
但圖中表達的意思 在這說說我的看法
先不談0.99 那一部分
數學上來算 1.01每天進步1% 一年後的確如圖所示,但每日之後的1% 相信會越來越難實現....除非花更多的努力 這是以每日總量的1%來考慮 而這個1%亦很難量化
另外,經濟學有一個著名的邊際效用遞減法則,那1%的效用會不斷遞減 所以往後即使同樣1% 效用亦不如前
然而,圖中帶出的意義遠遠大於其數字 就如投資 如人生 很多事不能真正量化 真正計算 我們所取的是一個意念...
這也是一個令人勵志的圖片!
這所帶出的意義絕對大於數字,而且這不只是單一範疇,而是任何範疇也可適用,例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工作能力、個人知識等,每天進步一點點,與每天退止一點點,一段日子之後的分別都可以很大。
刪除我朋友萬多元人工, 學人買接近萬元的名牌袋, 仲問我儲咁多錢為什麼, 難怪她四十多歲人連三十萬都儲不到, 但這類人在香港又為數不少 SUNNY
回覆刪除身邊的確有不少,其實有幾十萬儲蓄已經不錯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