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八般武藝
很多基金操作都是多元化, 基金經理喜歡用多種分析工具去決定投資, 當中不少會相信市場有效率論, 他們會認為市場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即所有股價都已經及時地反影出公司的現有及未來價值。基金經理做的是與時間競賽, 用技術分析捕捉大市的惰性, 相信當股價突破什麼平均線時還會有餘力向上, 當股價跌破什麼平均線時還會有餘力向下, 可是這與我的理念不同, 巴菲特說過 :「市場有效率的話, 我不可能累積財富。」
二. 眼光短淺
經常聽到大型基金會對個別公司股票作出預期, 一、兩個月可能會改變一次評級, 大多數基金的操作也是如此, 買入或沽出的頻率很高, 這絕對不是累積本金的好方法, 而是累積交易所手續費的好方法。大部分公司都不會在一、兩年間發生很大的變化, 除非股價出現不合理地高或不合理地低, 否則沒有必要經常有買入或沽出的指令。
三. 內部規則
美國投資大師 Peter Lynch認為一般股民的投資成績也可勝過基金經理, 原因是基金公司內部有很多規則, 基金經理在操作時要嚴守這些規則的, 例如因為風險問題, 基金公司要求基金經理要買入100只股票以上及最少20多種類型的公司, 每只股票不得超出百分之五的比例。又例如當基金公司降低了對某只股票的評級時, 基金經理必須沽出該公司的部分股票, 在這些規則下, 產生可觀利潤的機會會大大減少。你可看見 Bill Gate、巴菲特、李嘉誠等人集中投資的可觀回報嗎?
四. 收佣金 (成功的定義)
一買一賣, 你的經紀朋友會收取你的佣金, 所以他會經常致電提議你買入或沽出什麼什麼, 這做成股票經紀的目的不在乎你的本金回報, 只在乎你買入或沽出的次數。同時, 基金經理的收入有時會按本金的百分比收取佣金, 你的本金回報是高是低, 他們都會有可觀的收入, 只要吸引很多人投資在他操作的基金上, 他的佣金自然會高, 有時候宣傳比成績更重要。投資論回報率, 減去基金經理的佣金使每年回報率下降, 不要少看這少少的三、兩個巴仙, 長線可差之千里。
五. 飯碗問題
很少基金會不買熱門股, 多是買入大多數股民在追捧的股票, 他們的心態是如果這些熱門股不升反跌, 大市都會跌, 多數人都會賠錢, 這不是他們的錯, 是市場的錯。相反, 如果他們不買熱門股, 偏偏買冷門股, 到時熱門股大升或他買的冷門股大跌的話, 他們所犯的錯就解釋不了, 更可能飯碗不保。所以他們多會「跟風」買入大部分熱門股, 不會作出太多眼光獨到的投資決定。
六. 做假問題
這是我聽過最有創意的做假方法, 一間基金公司操作 16個基金, 在首一季的操作, 一半 (即 8個)的基金投資是做好大市, 另一半的投資是沽空大市, 所以無論大市是升是跌, 總會有一半的基金成功買中。在第二季, 在這 8個買中的基金再好壞各半的買市, 餘下 4個買中的, 再來第三季及第四季的操作。最後, 這 16個基金會有 1個基金的成績十分驚人, 每季都大手買中大市, 於是在新一年便可在宣傳上大造文章, 突顯基金經理的預測大市能力, 吸引大批資金湧入。當然還有很多做假方法, 好像改變基金成績的結算年月份等。
上面提到了很多基金操作的弊處, 但是否有點「一竹竿打一船人」? 市場上應該還有點基金是不錯吧, 大家不要受這篇文章影響, 因為投資股票某程度上已經成為我興趣, 所以對買基金或者對股票經紀的意見都有點排擠, 所以各位最好還是獨立思考後才作出判斷吧。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2-4
後記 :
寫這篇文章時還未有金融海嘯, 過了金融海嘯之後, 我對基金經理的印象不但沒有好轉, 反而更差。
記得一年多前有一位朋友做樓宇加按, 套了一筆現金出來等待機會買入第二層樓, 由於他明白可能要等上一段時間, 中途他很努力地看各種基金的往績及預期回報。因為要保本等機會, 他因而留意一些債券基金, 最後都買了其中一隻。
當時止凡就認為, 要風險低及保本至上的話, 不如一口氣買入中電、港燈、恒生, 跑贏基金回報的機會非常高。但他就是覺得債券基金的風險應該很低, 理據就是在金融海嘯時的跌幅。雖然我不認同, 但我還是很欣賞他有付出過努力去研究, 始終是自己的錢, 投資前應該充分了解自己買的是什麼東西。
相關影片:
當年家母亦錯信基金經理買入基金,而錯失$10的港交所。到前年隻基金都是原地踏步,至於港交所... 她到現在還不時揼心口 !!
回覆刪除靠基金經理不如靠自己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