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21年第四季GDP按季增長是6.9%,比預期5.5%好很多。看來12月份受到OMICRON的影響暫時沒有想像中嚴重,才可以帶出那麼強勁的第四季數據。
最新的聯儲局議息帶出的信號,最重要的一點是明確表明3月份會第一次加息,在加息幾次後就會啟動縮表,時間點大約在年中至第三季。
鮑威爾也有特別提到,在不損害勞動力市場的情況下,會有足夠的空間提高利率,即時會一路加息,一面觀察著經濟。
有一個情況是令人憂慮的,如果一直加息,但通脹持續高過2%,同時經濟又開始下滑,聯儲局究竟應該暫停加息還是繼續加呢?
這一次的聯儲局議息,也為縮減達9萬億規模的資產負債表制定指引,預計會「大幅縮減」債券持有規模。在疫情前,債券規模大概是在4萬億,所以差不多多了5萬億。
聯儲局指的「大規模縮減」,先假設大約縮減三分之一,大概便是縮減1.5~1.7萬億。如果每個月縮減1千億,就連續十幾個月縮表。
在上一次的縮表週期,第一次加息之後兩年才縮表,縮了幾千億就停了。今次縮表規模與速度也預計比上次大得多。
市場開始有預期今年可能加息7次。為什麼會這樣想,因為由3月開始計算,年底前總共有7個聯儲局的議息會議,而鮑威爾說不排除每次會議都加息的可能性,所以理論上是可以加息7次。
如果今年真的加息7次,就是今年通脹將會非常明顯。高盛估計3、6、9、12月各加0.25%,市場仍然普遍預期今年加息四至七次。
通脹始終是聯儲局的罩門,過去10多年聯儲局如何放水、零息與無限QE都可以,直到現在明顯的通脹出現,如此的寬鬆政策需要急剎車。
鮑威爾預計通脹會在一年內回落,但始終持續高通脹才是重點,另外也提到變種病毒將會拖累美國第一季的經濟增長。
財長耶倫提到拜登政府的經濟策略方向。聯儲局掌管貨幣政策,經濟政策掌握權是在於華府。耶倫說拜登政府的經濟策略是「現代供給學派經濟學」,重點放在勞工供應、改善基建和教育及研究,策略目標是舒緩通脹壓力。
首先絕大部分的經濟策略應該都是帶出持續的經濟增長,而不是舒緩通脹壓力。他們這樣說,純粹因為當前最大問題是通脹壓力。
「傳統的供給學派經濟學」着重於減稅與放寬監管,耶倫批評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這是屬於失敗的策略。減稅與放寬監管,基本上是很快有效果了,因為企業盈利會立刻改善,這個在特朗普政府時代很喜歡做的。
反而「現代供給學派經濟學」,增長勞工供應,現在全世界都想做類似這件事,因為大家面對人口老化,BABY BOOMER都退休了。最近表面上失業率好像不錯,但是實際上勞動人口減少,改善基建與教育也不是一兩年立即有後果的事。
由於今年也是美國的中期選舉,美國的政治狀況比較撕裂,兩黨的支持者大概一人一半,由於要做一個比較長遠的策略就需要比較長的任期,如果拜登政府在中期選舉失勢,這個比較長遠的策略就沒有戲唱。
換句話說,如果政治上的爭吵升溫,未來兩年的美國經濟,由政府刺激的政策可能會進一步減少。
ELON MUSK表示因為晶片危機,今年該集團不會推出任何新的車款,包括電動貨車及一些比較便宜的車(廉價車款)都不會考慮推出。如果產能已經受阻,不如就生產利潤較高的車款,無需生產廉價車款。
之前提過美國商務部懷疑會不會是有公司囤積晶片,所以令到晶片短缺。他們發表了調查報告,發現全球晶片供應問題,今年還會持續,原因是瓶頸產量不足。
同時也發現2021年的晶片需求比2019年高了17%,但是晶片供應沒有增加,導致供求失衡,出現求過於供。採購商的存貨,以往是有40天,現在是有5天,所以絕對不是囤積,是真正的缺貨。由此可見,由晶片帶動的供應短缺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國際貨幣基金會因為4個原因,降低全球全年經濟增長。4個原因分別是變種病毒的出現,通脹,供應短缺問題,還有美國貨幣緊縮。
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下調至4.4%,之前預計是4.9%,2023年全球增長率預料再放緩至3.8%。關於美國,IMF將今年的經濟預測由5.2%降至4%,原因是因為拜登暫時還沒通過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方案,還有提前收緊貨幣政策。現在看來,疫情後的經濟大反彈,將會越來越慢,當中由通脹造成對經濟的傷害,也是今年最大焦點之一。
匯君每週國際財經大事完整分析(附中文字幕):
Fed這次騎虎難下了
回覆刪除不過呢啲嘢要轉軚從來都唔難
刪除多謝滙君兄精簡又詳細訊息提供!上年大部分生產商加大產能, 好多專業嘅聲音都話今年會需求飽或者生產過剩, 文章提到幾日的庫存, 今波由生產鏈影響庫存下降, 晶片生產設備相關公司可以受惠, 相關板塊還可以睇高一線?
回覆刪除我覺得晶片一向都缺, 純睇供求, 點都睇高一線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