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到6月期油結算價為每桶32.5美元,並沒有出現5月期油的負40多美元。還記得匯君兄於小弟youtube channel曾經提過,期油價輕輕負一點的話,還可以用供求情況去解釋,但當晚5月期油於半小時內大插至負40美元,一定是斬倉的結果。
當時有很多「花生事」,也寫了一篇文章討論(見《期油變「花生油」》)。其中一件「花生事」是3175,一隻期油ETF,它見5月期油價格急插後,擔心6月期油會出現類似情況,於是急急發出公告把所有6月期油轉倉至9月期油,令投資者即時減值一半。現在回看,投資者因3175如此管理而眼白白蝕本。
按當時5月期油急插的氣氛環境,擔心是正常的,有誰保證一個月後並不會發生同樣事件呢?但基金經理眼光與判斷能力事少,ETF政策制度事大,投資者明明透過買入ETF去投資期油,誰知變成有如買入了被積極操盤的基金似的。事後回看,這一個轉倉,結果很不理想。無論如何,於此事件中有何領悟呢?
有趣地想到以工程力學比喻風險問題,做斜坡工程的,就是要維護斜坡,怕它傾瀉。工程師需要計算力學,以工程方法提供所需的結構,頂住斜坡的崩潰,避免山泥傾瀉。可能會用護土牆、擋土牆、泥釘、噴漿,甚至種樹以樹根抓實泥土。
怕斜坡倒下,就需要工程結構,但一旦它真的倒下來,山泥傾瀉後,所有壓力都得以平衡了,已塌下的斜波反而是最安全的,因為斜坡的泥石隨意地瀉下直至自己停止,重力自然地達至力學的平衡狀態。
這比喻是對當日負油價的感覺,若當時5月期油急插是全球供求問題的結果,的確會令油價下跌,甚至負數。但一下子大跌至負40美元(賣一桶油需要付出超過一桶油的成本),絕對是斬倉、恐慌、技術問題,是一次「山泥傾瀉」。事發後,就好比山泥傾瀉後的斜坡,反而安全。
最危險的地方,剛發生了山泥傾瀉,類比為市場出現過恐慌性拋售,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前提是投資者要分辨清楚,是長遠供求問題,或投資項目本質出事的問題,還是技術性短暫問題呢?這個想法,還需要驗證,但頗有趣。
提醒一下,期油並不是普通散戶該碰的投資產品,尤其這不能長期持有著,每月到期總要結算,即使散戶看中長遠方向,也可能被短期沒頂,千萬小心。
文章連結:經濟通
2020年5月26日星期二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早前日圓大跌,不少香港人兌換日圓,以準備他日到日本旅行之用。身邊有些不懂投資的朋友,亦從不買賣股票債券,但仍懂得開IB戶口(Interative Broker)去兌換日圓,因她知道IB兌換外匯的差價化算。就此現象,其實扯到價值投資處,亦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
-
作為打工仔,投資股票可謂兼職,能認真追蹤及了解十支八支股票已經算十分勤力了。還要以找尋爆升10倍以上的明星股為目標,實在難上加難。一般的情況都會變成追逐市場消息,買這買那,可能曾經擁有數十至數百支股票,為的是找出「代表作」,希望找到明星股。 【加入 「止凡公海」TG channe...
-
不少散戶會嘗試追求一些高回報的投資,找尋下一隻爆升股,例如10年內有10倍回報(Tenbagger,十倍股)之類。這樣的目標代表年回報超過25厘,普通大市的回報不可以滿足,市值高的公司股價難以大升,因此部分散戶喜歡專注一些市值較小、可能在10億元以下的公司。任何年代,充滿「爆炸力...
-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 當時 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 股樓各有支持者, 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
港股長期陰跌,表現算是全球最差,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近日終於有blogger出手了,鍾記出文表示自己於早前開始增持港股。作為價值投資者的他,明顯他覺得不少港股現價便宜,估值足夠吸引他於現價出手。
哈哈,拿到頭名,純粹支持,今年會否有新書出!自己友
回覆刪除今年無新書,有舊書新版,或會加點新內容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