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3日星期一

財技騙局

剛看完一本好書《財技騙局》,英文書名為"Financial Shenanigans"。整體來說,驚喜不算很大,書中所介紹的財技騙局手法主要是玩弄盈利,例如把盈利調前調後、把不應入帳的入帳、在現金流處調來調去等,這些手法不時都有聽聞,而且更曾經中招。




這本書舉出不少美股例子,應該做了大量的資料研究才能寫出來,可惜的是這些公司看起來不算「貼身」,即使一些被提到的公司名字常常聽聞,包括Walmart、AOL、IBM、AIG,但對節錄出來的盈利表,看起來始終感覺不大,可能他日寫著作時也要留意一下,把很精準的數據呈現於著作中,又要提高可閱性,這絕不容易。

談到財技,這實在無處不在,好像香港政府的財政也不時看到很多財技足跡,早前有高鐵超支透過港鐵派發特別股息,政府作為大股東就能湊足資金。其實,政府不時會成立什麼委員會,獨立團體,也是有這個玩弄財技的味道,如項目超過一定數目(無記錯是800萬),這就連行政長官都不能動用,需要通過立法會。

舉例一個扶貧委員會,一開始拿100億撥款,不足夠時再要求注資150億,立法會審批就是這個大金額,但委員會拿這些金錢花在每一個小項目的動作都不用再通過立法會。試想想如果不成立這樣的一個獨立運作委員會,而是每一個超過800萬的操作都需要審批,這就更大問題了。

把錢調來調去,方便自己,交出靚業績,又或者隱藏今天盈利待他日做出增長之類,這都是財技的操作。如果去到一個欺騙、違法違規,甚至有違常識的程度,這就很嚴重了。在這裡的分享又是不想寫得太像讀書報告,所以只把一些自覺有趣與印象深刻的點子分享一下。

第一個有趣的點子是更改入帳日期,這不是簡單地把入帳日期移前移後,原來曾經有公司把一個月的日數拉長至35天,用來回溯生效日期以及偽造營業合約。由於日數多了,這方法亦可以把入帳的盈利增加,尤其把季末那個月的日數拉長,入帳的數字就更能幫助業績。這操作完全是有違常識的,能看得出來的話,投資者應該都會知道這些公司的管理層很有問題吧。

正常公司的盈利當然是靠做生意賺回來,但有一些公司可以借助保險公司來製造盈利。曾經有公司就向AIG買入一些保障公司盈利的保單,利用AIG的保險服務保障盈利,AIG承保該公司盈利的落差,例如公司預期的年度盈利為3億,如果盈利最後只得2.5億,AIG就需要對這家公司賠付5千萬,即盈利不足就賠到夠,該公司因此確保能滿足華爾街的期望。其實,羊毛出自羊身上,這樣的投保,保險公司又怎會蝕給這家買入保險的公司呢?AIG只是計算有機會需要賠付的金額去收取保費,而該公司又有何好處呢?這操作可讓它有一個「左袋放右袋」的機會,好讓盈利入帳增加,支出的則在購入保險成本,可能被放到融資部份入帳,整盤數看起來就能造出強勁營運業績的假象。

有一招一些銷售公司經常會用的,就是向一些關連公司作出銷售,然而,那些關連公司並未有付款,所有的銷售都只是作應收帳目入帳,這樣就能增加盈利。可惜的是,若干日後,這些關連公司就會安排退貨,屆時銷售公司就要替這筆資金撥備注銷,令退貨的那一年出現盈利倒退。其實,交易根本從未有發生過,但銷售公司的管理層則能製造了假盈利,令公司股價可以炒作一番。

為提高盈利,有些公司可能向銀行賣出產品,這看起來很奇怪,為何銀行會成為企業的客戶替它買入產品呢?原來這只是一筆抵押貸款,公司向銀行借入短債,再以存貨當作抵押品,所得到的資金就當成是銷售收入來入帳。他日,要還款時,可能當成是銀行「退貨」吧,其實只是還款及拿回抵押品而已,這個是借貸還是銷售,真的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嗎?

要提高盈利還有很多古怪方法,好像多付供應商一些款項,再要求退款,之後就拿供應商的退款當成是該年的盈利入帳。例如本來需要買入900萬的辦公室設備,但卻向供應商付出1000萬,之後要求供應商退還多出來的100萬,公司管理層立即拿這100萬入帳為辦公室設備減值,增大盈利,吸引投資者的目光。供應商的好處是日後也能與這家公司做生意,反正沒有損失,幫這家公司左袋錢轉去右袋,只是順水人情。當我們看到某公司的帳目出現一些由供應商流入的現金,要加倍小心。

看到這裡,財技主要運用於盈利之上,不少人認為看現金流更穩陣,公司在收入及盈利上做手腳容易,方法亦多,但在現金流處做手腳就較難。不過,書中也舉了不少現金流做手腳的把戲,下面這幾個又是頗特別的方法。

跟上面拿銀行借貸的方法大同小異,公司可以把貨品於結帳日前賣予銀行,得到現金,在現金流反映,但其實早早已經與銀行有所協議,結帳日之後,公司將會用更高價回購當日的貨品,這不只製造出盈利,更連現金都被製造出來了。另一個與銀行打交道的現金流製造方法,就是把應收帳目賣予銀行取得現金,日後沒有實現那些應收帳目時則需要買回,這有如上面的例子一樣,只不過今次不是抵押借貸,也不是賣出貨品,而是賣出應收帳目。

三大現金流量表,營運現金流、投資現金流、融資現金流,投資者多較著眼於營運現金流,因為這更能反映公司的生意營運情況,於是企業管理人就利用這個想法去設計財技。

有一個很有趣地增加營運現金流的財技,就是不同公司作「交义交易」。當年科網股熾熱時,有一些網絡公司與電訊公司就作出過「交义交易」。例如某家網絡公司把它的產品銷售予某家電訊公司,而同時,那家網絡公司又向該電訊公司購入同等金額的產品,對網絡公司來說,賣掉產品能增大營運現金流入,而向電訊公司購入產品的現金流損失,則以投資現金流出入帳,用意是可以增大營運現金流入。同一筆現金流入流出,但給投資者一個錯覺,營運現金流入大了很多。

原來,有些公司會透過瘋狂收購以製造大量現金流的假象,因為收購合併這些動作,實在產生很多在會計上做手腳的機會。例如,在收購某公司之前,收購一方的公司管理層可能會叫被收購公司盡量把帳單清掉,盡量不要叫客人付帳,亦不要把已收到的支票兌現,用意是在公司被正式收購之前,製造出一個很缺現金的情況。到該公司正式被收購之後,公司一下子就把未收回來的現金兌現,把所以未清還的帳單延後還款,盡可能保留現金。這樣的操作,能產生一種現金流突然增加的假象,於是公司的管理層對外表示這些現金流的增加,是兩家公司的協同效應,是他們收購的眼光,借意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力。

最後,在著作的第二冊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形容,美國證交會前任會計長Robert Sack曾經建議訓練會計師應該好像訓練醫學生從屍體來了解其健康史一樣,醫學解剖的目標,是要知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並判斷下次可以有哪些不同的作為,醫學專業人士試著從失敗中學習,以拓展更多解決方法。雖然我不是會計學的專業,但這樣的精神也值得學習。

20 則留言:

  1. 股神教選股要有3M,其中一個M便是值得信賴的管理層(Management)。如果管理層有心造數,投資者甚至核數師也不容易察覺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連核數師都難以察覺,更何況是一般散戶呢?

      刪除
  2. 要防止管理層的欺騙,不應單靠獨立的核數師。公司要有良好的企業管治,會是比較恰當的辨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以一個好的營運歷史記錄是頗重要的。

      刪除
  3. 所以一直認為價值投資,除非你是大股東或管理層,否則很難確認一間公司的好處,例如持續有現金流增長或派息,是否因玩弄財技而做到。還望止凡指教,我仍在學習中��

    回覆刪除
    回覆
    1. 持續派高息,不單只大股東收到,連散戶都收到的話,靠玩弄財技而沒有實質盈利去支持,其實不容易,亦無必要。

      刪除
  4. 從往事多看,可令人變得機警。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還需要投資者有顆學習之心。

      刪除
  5. 哇...大開眼界, 謝謝止凡兄分享

    回覆刪除
    回覆
    1. 用心理解,我也開了眼界。

      刪除
  6. 這些財技能光從財務報表上找出來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單方面去找,實在不容易,所以一知道有任何不對勁,就最好放手好了。

      刪除
  7. 呢本書買左未睇. 但睇過好多類似既財技書. 單方面找, 是很難找到這一些招的破綻, 但其實所有招都有一個general concept. 個general concept就是'有借有還', 盤數有一個地方整靚左, 是需要暗中係呢一個地方抽出黎. 假以時日, 過多幾年, 只要income statement, cash flow, balance sheet全部一起check, 是會露出馬腳.

    回覆刪除
    回覆
    1. 十分同意,其實還有一個重點,是如果某公司管理層曾經對小股東不好,相信會有一定機會重犯,而可能以一個新穎的形式出招,投資者要加倍小心。

      刪除
  8. 管理層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大玩財技手段,很多時專業的投資人都未必能察覺出來,更何況是一個普通的投資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以作為一個普通的投資者,更要多方面去考慮一家企業,很多時只看年報未必能避開騙局。

      刪除
  9. 這是本好書,
    看後得出結諭,無大股東,年年派高息,
    小左99%中招機會。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的確是不少投資者的篩選條件。

      刪除
  10. 所以我鐘意互太在於肯派高息而且持續,強而有力證明管理層對股東的尊重

    回覆刪除
    回覆
    1. 派息策略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