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提出低買高賣, 現在應該到低水的地方買樓, 所以應該不在香港買樓, 而是應該買美國樓, 因為美國地產自 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一直低迷。
看似是頗有道理, 但止凡並不覺得做起來容易。身為香港人要買香港樓, 要處理的東西已經不少, 按揭成數及額外印花稅這些東西都經常在變, 還有大訂細訂, 交吉期等, 真的要完成一次交易才對整個過程有點了解。買美國樓呢? 我不知道, 但相信其過程不會比買香港樓簡單。還有, 交易成本如何? 手續費及律師費是多少呢?
又是巴菲特的名言, 「我只投資在我熟識的東西」, 我們都有一句話「唔熟唔食」, 除非已經是樓市投資老手, 否則不要低估投資項目的複雜性。
2012年7月3日星期二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筆者讀過很多理財書籍都談及富人與窮人在思想和行為上的分別,最喜歡的一個觀察是富人較喜歡跟時間做朋友,相反窮人較喜歡把時間化作敵人,卻不自知。從日常的買賣行為,加上金錢走向(流入或流走)的考慮,可以觀察到時間是這行為的朋友還是敵人。
-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 當時 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 股樓各有支持者, 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
港股長期陰跌,表現算是全球最差,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近日終於有blogger出手了,鍾記出文表示自己於早前開始增持港股。作為價值投資者的他,明顯他覺得不少港股現價便宜,估值足夠吸引他於現價出手。
同意!
回覆刪除近來經常看到Discovery channel 賣美國樓的廣告, 100萬港幣可以買3層美國樓, 但美國朋友說這些樓位於市郊, 沒有工作機會, 很少人居住, 難以轉手和租出. (關蛇)
回覆刪除的確是, 百多萬港紙就有house, 連獨立泳池都有, 不明白當地市場實在很容易中招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