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星期二

近期你在買貨還是沽貨?

大家可能會發現,近期我很少討論股票投資。主因是近月股市慢慢爬升,不經不覺已經超過25,000點,邁向26,000點,而且即使美國加息與縮表也好像沒有出現太大的調整。



或許有人會問:「不是市旺就更應留意股市嗎?」
我的答案是。。。你說呢。

26,000點代表恒指大約為14.6倍市盈率與3.38厘股息率,這個水平按恒指歷史來看,大約是平均數,我覺得不算太高。當然,如果你認同林本利博士的分析,這個水平已經算是貴得很了,見《今天的恒指市盈率其實好高?》。

我的慢條斯理操作理念,正是當恒指市盈率於個位數字時密密入貨。於這個水平,不少對股票心灰意冷的人,或者連提也不想提。當時,不認同股票投資的朋友大有人在,無他,主因當時恒指市盈率處於個位數字已經一段頗長時間,中港股市被人一種「升不起來」的感覺,可能大家對物業投資更著緊吧。

同一班朋友,如今開始積極留意股票了,主因大概見到不少個股三兩天可以爆升,有種買中六合彩的感覺。這一刻,我卻停止買股票了,主動與被動收入令戶口的現金水平慢慢提升著,看著股市爬升,更有機會需要部署沽貨。

如今是否沽貨時機呢?還未到瘋癲時,不過我們可以自我檢討一下,當人人追入貨時,你的投資部署如何?是否早已於股市歷史低位與極之便宜時已經大手建立好倉?

繼續爬升,出現顛價,可能逐漸考慮沽貨。一般人會先沽出「獲利的」、「返家鄉的」,其實以前都有討論,這些考慮都是與你當年的「買入價」有關,而你的「買入價」與那支股票本身的價值沒多大關係。

有機會善價而沽的話,不妨考慮先沽「垃圾」,即一些你不喜歡的、變質的股票。另外,也可以配合個人投資組合考慮作一些調整,例如某類股票太重貨,而自己又不想持貨太側重一邊,也可以考慮高位調整一下。

低位入飽貨,享受著股息帶來的現金流,到高位又可以想更完善的財務操作,其實投資不用太複雜。基金經理等專業難以做到這個境界,因為他們多需要跑數,每年與大市比對業績。我只是一個散戶小薯,買股時機需與大戶作交易,交易雙方理念動機不同,才夠膽接他們的貨,在他們沽低股市時買貨。

顛價還未出來,不如讓子彈飛一會兒,繼續享受一下現金流入,何需急於把生金蛋的金雞殺掉,不如讓它把戶口內的現金繼續打高吧。

53 則留言:

  1. 止凡兄:
    見到組合升左唔少, 有諗過是否沽出穫利。 但將止凡兄的「財商有價」再看一次, 在146頁得出了答案。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把我的著作唸很很熟,感謝你。

      刪除
  2. 匿名20.6.17

    若現在不是再投資的時機,那麼要衝上去的就是游資。但早段入市享受升幅的長線投資又不會趕著變賣,那麼大市也不怎麼跌下去。學走前先學坐,似乎很重要。

    不過,我感覺到的市場氣氛的變化很局部,導致帳面上跑輸大市。考慮市場的投機性,加上不想考驗自己的能力,適度將資金投放盈富可平整這個心理障礙。但是聽新聞說,由於指數投資的普及,似乎這些藍籌整體上還是有了溢價,讓人苦惱。

    T

    回覆刪除
    回覆
    1. 散戶不賣貨,也不代表大市不會下跌的,小心。

      盈富不錯,簡簡單單與大市同步,要跑贏大市的話,只需要加一點操作,例如月供平均成本法就是了。

      刪除
    2. 匿名21.6.17

      現在離恐慌頗遠,只是信心這回事很容易揮發,尤其在利用消息製造市場波動的市場。所以,就算與大市同步,也不代表價格能逃離系統性的集體恐慌影響,只能集中自己盤數。

      T

      刪除
    3. 這是投資情緒的控制,如果掌握不好,與大市同步也坐不定。

      刪除
  3. 匿名21.6.17

    指數基金其實尚有其他選擇, 想請教如果我選了比較冷們的基金, 是否可以避免於溢價問題, 但相對地會升少左?? (唔太理解點解指數基金都會有溢價出現)
    但重點係ETF 都有0.5~1% charges
    賢妻

    回覆刪除
    回覆
    1. 基金多的是,不過很少研究與投資,有空不妨回看一些舊文。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08/02/blog-post.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1/10/blog-post_2185.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10/imoneyjohn-bogle.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461.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1/09/blog-post_24.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9.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1/06/blog-post.html

      刪除
  4. 馬來西亞KLSE 綜合指數也是在高位,很多公司股價都出現歷史新高,坊間出現越來越多“股神”。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以預期,將有越來越多股神出現,但他們多過不了太久。

      刪除
  5. 斗滿主要投資盈富基金, 看著市盈率做人。 認同止凡兄所說, 現價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 不過斗滿已經開始部署減持。

    回覆刪除
    回覆
    1. 跟著價值走,尚算合理。

      刪除
  6. 顛價還未出來,不如讓子彈飛一會兒,繼續享受一下現金流入,何需急於把生金蛋的金雞殺掉,不如讓它把戶口內的現金繼續打高吧。

    我也是這樣想,一動不如一靜。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到需要動時,記得出文提醒小弟,哈哈。

      刪除
  7. 林一鳴也維持股市已進入牛三的看法,似乎英雄所見略同。

    回覆刪除
    回覆
    1. 牛三,雞犬皆升時?似乎快了一點吧。

      刪除
    2. 老土啲講句, 我沒有水晶球, 只能做事後孔明。

      刪除
    3. 可能只是牛三初期,成交不多!

      刪除
    4. 其實小弟對不同時期的定義都頗模糊,看周顯的著作,這些定義又的確是本質模糊的。

      刪除
  8. 仲係買緊,不過因為股票持倉佔比只係總資產淨值不足10%,所以都係要買...就住買,唔會借黎買...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足10%?看來木頭兄的投資重心應該未有放在股票。

      刪除
    2. 之前套股換樓,資產比率嚴重向物業傾側,宜家加注買股去分散返...始終入場費低得多...

      刪除
    3. 明白了,加油。

      刪除
  9. 匿名21.6.17

    而家100%滿倉,,每年創做的現金流又創新高,,
    待股息發到後再加碼,,

    而家恆指係由50隻股份來代表,,
    其實真係唔係好代表到香港的經濟,,
    更何況這當中的50間公司有幾間在香港,,
    所以即使而家50,000點都唔係一個問題,,
    只需要專注你買入的公司是否值得你再持有,,
    彼得林奇分享過其中一點,,
    要專主公司而並非大市,,
    所以繼續滿倉,,繼續收息,,繼續邁向財務自由,,
    努力,,互勉之...
    cleverpeople...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專注公司個股,這的確是不少投資者的操作。另一邊廂,也有投資者專注大市作進退操作,條條大路通羅馬。

      刪除
  10. 只用收到的股息黎買.
    月供部份不能停.
    剩下的就儲起來,等減價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好紀律,成績將會很不錯。

      刪除
  11. 假如我們相信均值回歸的話,恆指在26000點只比其十年平均值高約19%,這是從價位上比較。假如拿2017年6月8日恆指26063點,PE是14.94倍,Dividend Yield是3.25%與其十年平均值相比,則是PE高於十年平均值約17.5%,而它的Dividend Yield與其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甚至三十年的平均值相近,沒有偏高,也沒有偏低。
    決定PE高或低的兩個變項是:一、Price。二、Earnings。這十年恆指的平均PE只有12.8倍而不是他的長期平均PE的14倍(更正確一點是14.27倍),那麼,就有兩個可能性:一、Price比前偏低了。二、Earnings比前升高了。現在恆指的平均PE低於其長期的中值,究竟是哪一種可能性,難道不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這兩年最值得買進盈富基金的日子是2016年2月12日,當天恆指是18320點,PE是7.56倍,Dividend Yield是4.97%(注意,遠高於長期平均值3.3%!),PB低於1。錯過了這一天,那就唱Five Hundred Miles吧(沒有搭上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5dFadUh2A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還記得低位那段時間,的確有不少負面聲音指cash is king,股災在後頭,這的確值得投資者反思。

      刪除
  12. 本熊注碼多在中資金融股,完全感覺唔到升浪,在四五月a股重監管防槓桿氛圍下更跌了不少,唯有等msci 等中長期利好發酵多一會,都是坐著等
    本熊出貨指標正向是港交所、反向是中移,看著來辦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中資金融股沒有升浪嗎?單看建行,2016年初$4.5以下,今天大約$6.4,這一年半已升超過四成了,還未計及股息呢。

      刪除
    2. 內銀總算有一些,但有券商、資產管理一類落後很多呀,一哭

      刪除
    3. 哦,買入時的目的是為了追這個板塊嗎?小心。

      刪除
    4. 本熊睇好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亞投行、城市化等長遠利好中國金融發展,希望有一天有中國的高盛、大摩出現,所以就金融板塊各方面都有入手如內銀内險、券商、資產管理,但市場現在指出還不是时候。
      A股市場在15年大時代後瀟條至今,對上一兩年大眾走到房地產去,隨著近期出台樓市政策,下半年無樓抄可能又走回股票市場。
      本熊自己持倉參照15年水平,現在還是漫漫長路中,未見牛影,只有做永遠的樂觀派。
      Blogger 界各師兄的建議操作十分有參考價值,外間專家財演的論述則少聽為妙,本熊感恩著。

      刪除
    5. 看來本熊兄跟著政策走,建議也可以專注多一些股票本身的價值,跟著價值走比跟著政策走更好,隨時可以走出一條與大眾相反的路出來,賺錢的從來都不是多數人,有興趣也不妨看看小弟著作,謝謝。

      刪除
    6. 止凡兄的著作本熊一早買齊,應該是時候重溫了,謝謝

      刪除
    7. 太好了,感恩。

      刪除
  13. 林本利先生的《利財筆記》分別有兩篇文章談論到恆生指數:
    《計真PE 揭恒指高危 跌穿20000點不稀奇》2017年4月21日
    《參考往績 港股未來數月高危》2017年6月15日
    我都在Yahoo財經那兒讀到轉載自iMoney的這兩篇文章。基本上,我不太能同意他的方法。對指數的研究,可讀Jeremy Siegel的The Future of Investors一書,此書對美國的S&P 500指數有較深入的研究,讀者可以使用他的分析方法回頭來研究恆生指數。林先生說:“我經常勸大家,在21000、22000點建立股票組合吧!多錢的話23000點也可以入一些。”更無可取,恆生指數在18635點以下才值得分批建倉或增持倉位10%與增加買進盈富基金10%,越跌越買。因為投資必須要有一個安全邊際。當恆生指數在18635點以下時,你就可以在指數成份股裡找到不少便宜東西。對指數與買進指數基金的更好了解,可讀John Bogle的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 Fully Updated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2009)一書,我讀過John Bogle很多本書,這一本寫得最好。

    太過頻繁的買進與賣出,只會增加你的投資成本,降低平均回報率與升高無必要的風險。

    香港的強積金中,指數基金的管理費竟然高達1%,但是盈富基金的管理費則是0.05%。都是買恆指,你說香港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是否神經病?難怪所有的人都越存越少!23歲大學畢業出來工作,42年後65歲退休,1%的管理費的複利成本是多少?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不會算嗎?照著指數成份股造的指數基金需要基金經理主動選股?世界上最好笑的指數基金ETF是2827標智滬深300中國指數基金,管理費高達2%!欺負香港人不讀書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起強積金,以前都寫過,或許重點不在手續費,如果基金經理主動操盤的回報很高,根本討論焦點不用在一兩個巴仙的手續費之上。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26.html

      刪除
  14. 瑞典退休金管理局有800多個基金供選擇,其中一個指數基金是0%管理費。每年12月,從每個工作人士的退休金中(年薪的18%,其中2.5%放入這個管理局中,16%是不准過問,政府代管理)。但是,很多人完全不選擇,政府成立了兩個基金,一個是全球指數基金(主要是美國的大公司),一個是3年期的低風險利息基金。前者收管理費0.14%,後者是0.04%。不選的人,政府按照他或她的年齡安排二者的比例,比如說,40歲的工作人士,60%指數基金,40%利息基金。年級較輕,70%與30%的比例,年紀越大,風險較高的指數基金的比例便越低,增高風險較低的利息基金。最近這8年多來,成效顯著,因為美國大公司的業績一直推升之故。假如香港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願意學習瑞典的話,將造福港人!
    這個指數基金叫做AP7 Aktiefond,以下是他的2011年到現在的每年績效:
    http://www.morningstar.se/Funds/Quicktake/Overview.aspx?perfid=0P0000O4CX&programid=0000000000
    零收費的指數基金是Avanza Zero:
    http://www.morningstar.se/Funds/Quicktake/Overview.aspx?perfid=0P00005U1J&programid=0000000000
    在普通的瑞典銀行裡,也可以把錢存在這個指數基金中等它增長,大概長期的年平均回報率是11%,學會Graham的pricing與Templeton的耶魯方法去存這個指數基金,年平均回報將遠高於11%,這是我敢肯定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按年紀安排投資比例,與香港近期推出的「懶人基金」相似。很有趣,這些退休基金,很多打工仔都選擇不理會。

      刪除
  15. 假如你每一個月存1000港元到一個基金裡,1年後不賺不賠,那你應該存了12000港元,10年就是120000港元。可是,1%的管理費會在10年裡吃掉8711港元,1.5%的管理費就吃掉12845港元,2%管理費,你的錢就憑空蒸發掉16838港元。所以越存越少。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然,手續費越少越好,不過重點始絡要看回報率,今天的基金回報欠奉才令大家專注了手續費。

      刪除
  16. 止凡你好,

    我是一名股票新手,現在係25歲, 現在大約有25萬作為投資
    當中10萬係投入左係防守性高既基金
    另外15萬係投資股票
    我既投資策略係購入折讓而又有未來憧憬既股票
    每次落注都會睇晒公司既report
    我面臨既問題係
    到底我20萬應該購入幾多隻股票平衡風險?而每次下注應該買幾多錢?
    因為有時其中一隻買中左升值到15~20%,拉番成個組合得3,4%增長,甚至更少
    暫時我大約係15K~25K入一隻股票,現持有6隻股票
    到左26000之後,套利至持有現金大約佔3成多

    另外我想問每次購入股票既金額應否與主動收入掛鉤?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你的問題分享,可惜這裡不常討論個人操作,理念上,我建議多專注現金流,這是理念習慣的問題,由小額到他日大額投資也差不多。

      刪除
  17. 匿名23.6.17

    止凡兄你好!

    我最近都開始檢討自己的投資部署。

    我是內銀股的支持者,過去十年不斷持續買入,並享受著每年股息帶來的回報。

    但股價始終一直沒有起色。雖然每年公司盈利豐厚,並且只派約三分一盈利作為股息,理應餘下的三分二留在公司的錢應能替公司帶來更多的收入。但事實並非如此。過去多年來公司資本增加,卻沒有帶來更多的收入。ROE由當年的20+下跌了很多。我心裡都反覆問自己究竟是不是仍然是一隻值得長期持有的優質股。

    我相信我看到的、想到的,止凡兄已一早留意到。不知道止凡兄對近年的內銀股看法如何?如果有幸能看到你的分享,讓我能夠從中學習就好了。

    JC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又寫內銀股?其實不時都有寫我的看法,記得近期都有一篇。

      https://cpleung826.blogspot.hk/2017/02/blog-post_16.html

      你所講的是一般公司的常態,而當你可以深入理解內銀股的話,大概了解到它們的賺錢模式與資本多寡本身未必有直接關係,但當然有關係啦。情況就如港交所、中電、港燈相似,保留多少盈利於公司內,也不太會直接影響來年的收入。有空又心血來潮時再分享更多吧,謝謝JC兄。

      刪除
    2. 匿名25.6.17

      謝謝回應!靜候你的分享~ JC

      刪除
  18. 匿名24.6.17

    我都有幾年無賣過股票,一直月供股票。
    組合有科技,銀行,賭股,保險,車股,地鐵,reits等。
    Small potato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月供操作不錯,加油。

      刪除
  19. 匿名24.6.17

    最近組合都加入一些A股
    Small potato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因為A股入MSCI嗎?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