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網用繳費靈時突然失效, 致電問過繳費靈公司, 發覺可能是銀行戶口改過精片所致, 她們也沒有辦法, 這個失效不是她們問題, 而是銀行方面問題。當時正大怒的止凡亦拿她沒有辦法, 只好稍後詢問匯豐銀行, 有機會需要拿新卡到OK便利店再過一次繳費靈終端機才能再次令戶口生效。
說到找銀行算帳, 其中一位朋友立即提醒匯豐根本不太看重我們這些個人客戶, 找她算帳都只是徒然。我奇怪地問過究竟, 原來他計算過銀行收取我們這些散戶的費用, 可能一年都不到一千元, 除非有買賣銀行所提供的保險及基金之類, 而銀行給我們的服務成本比這個還要高, 所以就算我威脅要轉戶口到其他銀行, 銀行方面亦不會有任何挽留我的動機及舉動。
這個跟我的認知很不同, 在席間我亦有所發表, 銀行的服務費及產品收費收入只佔相對少的比例, 大概是兩三成以下, 而銀行的最大收入一定是貸款利息, 把客戶的存款再以一個比例作槓桿式放貸, 從中賺取息差, 這是銀行本業賺最多的盈利部份。
換句話說, 就算客戶放錢在銀行多年來動也不動, 銀行亦利用這些錢去賺錢, 而客戶總存款多與少直接決定銀行能放貸的數額。因此, 如果對客戶服務不周, 客戶不太願意在這家銀行內存款, 這是有後遺症的, 就是令整體放貸收入減少, 因此銀行不會因為賺不到客戶的服務費就寧願客戶過主。
不排除有不少公公婆婆的戶口, 結餘只有三四位數字, 但每天都到總行或分行排長龍, 要職員幫手打簿或要求其他服務, 成本效益來說銀行不會喜歡他們, 所以出政策 (像最低結餘罰款) 變相趕走他們。但我不認為銀行連一些中產戶口, 更有供樓活動的客戶亦不屑一顧。
這位朋友對匯控的印象還是認真麻麻, 他覺得匯控越來越像投資銀行, 根本不想我們這些香港人存款, 因為我們不符合銀行的成本效益。
說到投資銀行, 實際上是另一種business model, 主打分銷上市公司的證券來賺佣金, 所以投行要玩弄市場, 出報告把市場舞高弄低, 使企業有更多機會分拆、集資等, 始終在風平浪靜的市場中賺這些錢不容易。
匯控作為一家傳統蘇格蘭銀行, 但給人有投資銀行的印象, 實在是上一任管理層的傑作, 應該認真檢討。
2013年6月10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筆者讀過很多理財書籍都談及富人與窮人在思想和行為上的分別,最喜歡的一個觀察是富人較喜歡跟時間做朋友,相反窮人較喜歡把時間化作敵人,卻不自知。從日常的買賣行為,加上金錢走向(流入或流走)的考慮,可以觀察到時間是這行為的朋友還是敵人。
-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 當時 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 股樓各有支持者, 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
港股長期陰跌,表現算是全球最差,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近日終於有blogger出手了,鍾記出文表示自己於早前開始增持港股。作為價值投資者的他,明顯他覺得不少港股現價便宜,估值足夠吸引他於現價出手。
大部份銀行都係向住私人理財方向去行, 買保險, 基金, 做按揭, 攞張飛仔, 可以坐梳化, 飲杯水慢慢等. 早幾個月去過金鐘一間新開對住電車路既匯豐, 食飯時間得三個櫃位開左, 一個做公司客, 一個做乜乜理財客戶, 得返一個櫃位做普通客, 有十幾個人排隊, 我等左大半個鐘, 我以前都乜都用匯豐, 依家盡量乜都唔用
回覆刪除還是在計算成本效益吧。
刪除我和一些其他的親友早已離棄hsbc, 他們一些低級的agents都很白鴿眼,看見客户户囗存款不多,態度就很趕客。
回覆刪除給客戶的感覺是這樣子的話, 方向不算正確吧。
刪除何止HSBC,香港所有大銀行都是這樣。只好靠自己,盡量使用網上銀行,至於繳費靈可以在PCCW 和 很多便利店有都有 POS 機,其實也是很方便呢。
回覆刪除其實也是ABC activity based cost 惹得禍,銀行為了maximize profit, minimize cost只好這樣做。
不難理解, 公司為生存, 總要追求利潤最大化。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