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報道) 03月 17日 星期一 05:30AM
孫明揚昨出席由匯賢智庫及特許語言學會香港分會合辦的教學語言政策研討會上指出,母語教學政策雖改善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但亦因而產生了「副作用」令學生少接觸英文。他坦言學生英文水平必須改善,「學生的整體英文水平是否令人滿意?我相信大家不得不承認,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
孫明揚承認,在母語教學政策下,沿用近十年的英中與中中分流方案,有誤導成分,亦做成標籤效果,影響學生成長,必須糾正。他強調,政府堅持母語 教學的立場雖然毋庸置疑,但亦必須培育出「中英兼擅」的學生,「我們希望將來所有學生都能夠中英文俱佳……若我們能達到這境界,中中與英中的標籤效應、 『上落車』機制或中中生入大學機會較英中為低等問題,都會消失於無形。」
後記:
局長終於承認多年前政府推出來的母語教學存在問題。記得兩、三年, 第一年實施母語教學的學生到了會考年, 一出來的成績是整體英文退步, 當時官員的回應是:「只是第一年, 學生成績有高有低, 不能作準」
當時止凡認為這個解釋十分好笑, 一年的成績不能作準? 一年有過十萬考生, 這個測試規模也不能作準嗎? 難道所有的市場調查都要做很多次才可作準?
到了第二年, 當然學生的會考成績又是不好。政府就是這樣的了, 要推出政策時, 就不停用納稅人的錢來作宣傳, 當時不知有多少名人在電視上宣傳過母語教學的好處。
個人做錯事, 不算什麼問題, 只要個人承擔便可; 但如果個人做錯了事要全香港的下一代去承擔這個錯的話, 這實在說不過去。
2008年3月17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筆者讀過很多理財書籍都談及富人與窮人在思想和行為上的分別,最喜歡的一個觀察是富人較喜歡跟時間做朋友,相反窮人較喜歡把時間化作敵人,卻不自知。從日常的買賣行為,加上金錢走向(流入或流走)的考慮,可以觀察到時間是這行為的朋友還是敵人。
-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 當時 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 股樓各有支持者, 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
港股長期陰跌,表現算是全球最差,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近日終於有blogger出手了,鍾記出文表示自己於早前開始增持港股。作為價值投資者的他,明顯他覺得不少港股現價便宜,估值足夠吸引他於現價出手。
十年後既今日睇番呢篇文, 覺得當年母語教學只係小菜一碟, 睇下而家既TSA 同自殺率; 小朋友(下一代)總要承受上一代犯的過錯. 最難受既係錯左仲要唔認, 講埋D風涼說話, 呢樣先恐怖
回覆刪除這篇文章很久了,今天回看,的確可悲。
刪除留言時不妨留個名字,方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