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事件自上年6月開始,記得9月時寫過一篇有關759的文章(見《759情意結?》),當時對其業績不感樂觀。其實759的生意一向難做,過去三四年共蝕過億元,可想而知。
近期半年業績出來了,業績期截止10月31日,算有大半業績期出現社會事件,值得一看。
見《經濟日報》都有報導,大字標題「阿信屋母企半年多賺2.5倍 靠賣資產入帳支撐」,指其純利507萬元,按年增2.5倍,但其實受惠於出售一項零售業務自用物業482.2萬元的入帳,故收入下跌,純利卻大增。若撇除一次性收益,盈利則倒退82.6%。
不過,該篇報導內文有一段又寫道:「期內,收入按年增1.1%至9億元。零售業務按年升1.3%至8.6億元,佔總收益96%。」
前一段指收入下跌,後一段又指收入按年增1.1%,到底發生甚麼事呢?不如自己翻開年報看看好了。
原來前文後理不符的原因,是前一段指的「收入」是總收入,後一段指的「收入」是零售部分收入,所提及的數字都正確,後一段文字更是直接從年報中抄出來。
把這些數字放在一起又沒有清楚說明,容易給人混亂之感。建議相關編者可以先行消化一下,修飾後再報導會更理想。
這類社會事件,感覺上對759這類屋村民生零售生意應該沒多大衝擊,但看見其業績依然在「吊鹽水」,實在令人擔心。
何解以 「吊鹽水」來形容呢?皆因賣掉一個自用物業所得的四百多萬元入帳,竟可把盈利增多而比同期大增2.5倍。上年同期盈利是百多萬元,今年約五百萬元。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數字嗎?小弟若賣出自住單位所得,都比這些數字多。
有錢賺就好了,不是嗎?仍是那句話「太薄了」。做9億多元生意,七除八扣,落袋的只有百多萬元,當中任何成本、匯率動一動,就會見紅。
再花點時間看了看年報,發現其負債新增了近2.6億元,嚇了一跳。追查之下,發現這是2019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會計制度,資產負債表上需要計入租賃價值。
這些租金相關成本,以前只需作收入成本入帳,始終零售生意只是租戶,舖是業主的,但今後需要以租賃負債入帳,於資產負債表中看清。
這也影響其他零售業的帳目,投資者需留意。理解後都算心安,因為扣除這個會計制度上的變動,其他負債未有特別增加,只是從前不需出現的數字如今出現了。
文章連結:經濟通
2020年1月2日星期四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早前日圓大跌,不少香港人兌換日圓,以準備他日到日本旅行之用。身邊有些不懂投資的朋友,亦從不買賣股票債券,但仍懂得開IB戶口(Interative Broker)去兌換日圓,因她知道IB兌換外匯的差價化算。就此現象,其實扯到價值投資處,亦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
-
作為打工仔,投資股票可謂兼職,能認真追蹤及了解十支八支股票已經算十分勤力了。還要以找尋爆升10倍以上的明星股為目標,實在難上加難。一般的情況都會變成追逐市場消息,買這買那,可能曾經擁有數十至數百支股票,為的是找出「代表作」,希望找到明星股。 【加入 「止凡公海」TG channe...
-
不少散戶會嘗試追求一些高回報的投資,找尋下一隻爆升股,例如10年內有10倍回報(Tenbagger,十倍股)之類。這樣的目標代表年回報超過25厘,普通大市的回報不可以滿足,市值高的公司股價難以大升,因此部分散戶喜歡專注一些市值較小、可能在10億元以下的公司。任何年代,充滿「爆炸力...
-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 當時 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 股樓各有支持者, 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
港股長期陰跌,表現算是全球最差,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近日終於有blogger出手了,鍾記出文表示自己於早前開始增持港股。作為價值投資者的他,明顯他覺得不少港股現價便宜,估值足夠吸引他於現價出手。
我都覺得你會寫 :) 不過很多人關心既問題, 就是近來社會運動對企業的衝擊有幾大, 政府宣傳好像就快世界沒日, 但如看本土零售, 不計主要受惠自由行的金行珠寶旅遊, 759也說明不單沒有影響, 基層仲有增長. 只是759整體利潤一直都on the edge, 現在都是on the edge.
回覆刪除calvin兄,世事都被你看穿了
刪除只係旅遊、藥房、酒店、金行等外向型經濟受影響。
刪除本土消費未係最嚴重,黃色經濟圈亦帶動了本土消費意欲。
就算受影響的李氏廣場,今年都係加租。
政府同我地,永遠係平行時空。
平行時空?哈哈😄
刪除//黃色經濟圈亦帶動了本土消費意欲//
刪除1) 台灣的經濟應該爆升了。
2) 我公司的黃屍好開心海洋公園/狄狄尼 無生意。 公園倒閉最唔開心是他們的員工。以黃屍 logic, 他們全是黑警卧底。 ^_^
3) 香港經濟衰退緊呀,天才。睇少D連燈啦。
黃屍 與 正常人是才是另一宇宙的平行時空吧。
互相指罵,這對件事無太大幫助吧,求同存異會更好。
刪除要認清時勢。
刪除好片推介,于品海不抗不卑 對 黑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qqoQAdSx9I
已加入watch later list,多謝分享
刪除經濟日報 點解都可以寫到一塌糊塗?
回覆刪除打開年報,用最快速度抄抄摘要,差不多了
刪除除了15年,每年都有虧損,營業額從15年的24億跌到去19年的18億。
回覆刪除可能做消費者比做股東好。
一早有此感覺
刪除舖租佔零售生意成本唔少。182間分店,人工支出看來很難減,生意額亦不見得會大幅波動。在現時商舖市道向下之時,如何與業主取得更佳條件,是關鍵
回覆刪除幾年前,有人問過林前主席有關網上銷售的事,例如是進駐京東,淘寶等,但那時候林前主席覺得未到時候。
刪除到了今天,唔知會唔會再想一想?
真懷念這位好老闆
刪除偏黄偏蓝都算正常人啦, 深黄深蓝那真是惹不起, 只能送精神病院了...
回覆刪除又討論黃藍起來了。
刪除留言時不妨留個名字,方便交流
你好呀,止凡兄
回覆刪除一直有留意你的專欄,亦都好難得見到有作者可以回應讀者,所以有小小問題請教
小弟有睇開燃氣股,但始終不明白一個小問題
如華潤燃氣,為何銷氣量乘平均售氣價不等於銷氣收入?
2018年銷氣量為24278milion m^3
平均售氣價為2.68元
但為什麼銷氣收入為35750 million
不太清楚呀,無研究這行業,望有高手路過指教。
刪除印象中,是分公司入數的問題:
刪除例如:華潤燃氣下面有三間公司(當然不只是三間,純粹是例子)
- 分公司(1): 華潤燃氣持有40%,銷氣量 30 立方米
- 分公司(2): 華潤燃氣持有100%,銷氣量 40 立方米
- 分公司(3): 華潤燃氣持有60%,銷氣量 50 立方米
1193 會說總銷氣量 = 30 + 40 + 50 = 共120立方米
但是會計收人計,只係計分公司(2) + 分公司(3)
華潤燃氣持有分公司(1) 40% 持股,分公司1只 contribute 盈利 ,不計數。
相信這個是主要原因之一。
是路過,不是高手 ^o^
華潤燃氣持有分公司(1) 40% 持股,分公司1只 contribute 盈利 ,收人* 不計數。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