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7日星期日

打風二三事

週日又撞正八號風球,難得一家大細放假,卻只能在家中。不過,好好保障自己安全,已經是盡了一個小市民的責任,千萬不要帶小朋友到海邊感受大浪。無聊在家,寫篇blog文,雜談一下看見的事。



先說一說前天文台長林超英的言論,他出席電台節目指,談及本港面對颱風有準備,但大部分建築物的窗戶設計錯誤,鋁窗難以扣穩,很易被颱風扯走,寫字樓的落地玻璃更為危險,他擔心再有強度如溫黛的颱風來臨,窗出事,我們可以走去哪裡?

我留意了林超英退休後的不少言論,對於他自身範疇的事情我相當認同,例如批評天文台、與及港大取消天文系的決定等,始終這是他的範疇,他是專業,評論很有價值。然而,林超英不單止批評自身相關範疇,亦喜歡批評其他範疇的事情,例如環保、民航處、一些大型工程等。因評論有時涉及自身行業,因而算是有點認知。有時我都會奇怪,自己在行內工作多年,真的一個行外人看一兩本報告就可以比整行人都做得更好嗎?

今天林超英批評大部分的鋁窗設計有問題,相信他可以先了解多一點香港建築結構設計的資料、準則與安全系數、入圖則審批程序等,再從中找出更為確切與有建設性的論點,更能有效提出建議。其實這建議可以先向澳門提一提,因為我未有見過香港大量「設計錯誤」的玻璃窗因颱風而被大量「扯走」。

以前見林超英的批評post,多會被人廣傳,但久而久之,大家對他的評論似乎沒多大興趣,甚至在留言中看到不少否定的惡言。我大概想到原因,舉例,你不懂駕飛機,見人家飛機出事,你就跑出來指指點點,建議應該如何控制好一架飛機,會否有點奇怪呢?當然,這只是比喻,他還未有批評過飛機師,不過按他過往批評各大機構的行徑,也早已超越他的範疇了,不少行內的專業人士一看便知龍與鳳。


今日再來一個風球,最擔心的地區應該是澳門,四日前「天鴿」十號風球令澳門有十多人死亡,近三百人受傷,大水浸、大停電、斷水,更要引入解放軍救災。事隔四天,上一場的災區還未處理好,今次又來了。

上次死亡的十多人之中,有很多是被水浸死的,大街大巷,十多分鐘的水位可以脹到上頸,真可怕。有些是被水浸死於一個地底停車場,新聞訪問一位車主指當時自己見水擁入停車場時,便急速離開,但當時見有兩個人對著他迎面而下,應該想跑進地底停車場救車,翌日認得一具屍首是當時其中一人。

面對不確定環境時要加倍小心,萬事先保命。還記得我提過價值投資者特別長命嗎?見《有否發現價值投資者特別長命?》。當每遇到惡劣天氣環境情況,盡可能只留在家中看年報。怕死,是個不好的形容詞,不過其實保命皆因希望創造更大價值,這很合理吧,這是風險管理的部分。而且,於這些情況下確保自己安全,更是為己為人之舉。


不少職業偏偏不容許你怕死,例如消防,當有危險,人人走離危險地方,消防員卻要走向它。在fb見到有朋友分享一些澳門消防員的post,由於連續兩個風球,他們連續70小時工作,相當辛苦。





那一邊廂,香港卻有情侶打風前值去行飛鵝山需要救助,逾百消防通宵營救。每次天災都總會聽到有類似新聞,令人感慨。風球已除,希望各人平安。

45 則留言:

  1. 匿名27.8.17

    恆生銀行咪有數片鋁窗吹落街!

    打風時唔好外出,自然唔需要消防員幫忙。

    投資一樣,如果不能冒高風險投資最好唔好亂買股票,有事時唔需要政府幫。

    如果每個人都能財務自由,政府開支咪輕鬆好多,但現實卻好難做到。

    Small potato

    回覆刪除
    回覆
    1. 數片不算大量吧。

      投資要成功,最好做少數人,但打風落雨出街與否,最好還是做大多數人,躲於家中好了,哈哈。

      刪除
    2. “投資一樣,如果不能冒高風險投資最好唔好亂買股票”

      格雷厄姆在他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一書的第4章論及風險與回報時有這樣的一段話,他說:
      It has been an old and sound principle that those who cannot afford to take risks should be content with a relatively low returns on their invested funds. From this there has developed the general notion that the rate of return on which the investor should aim for is more or less proportionate to the degree of risk he is ready to run. Our view is different. The rate of return sought should be dependent, rather, on the amount of intelligent effort the investor is willing and able to bring to bear his task. The minimum return goes to our passive investor, who wants both safety and freedom from concern. The maximum return would be realized by the alert and enterprising investor who exercises maximum intelligent and skill. (p 88)
      “如果那些不能承受風險的人,就應當滿足於相對地較低的投資回報-這是一個由來已久、且聽起來十分合理的原則。由此發展出這樣的通識:投資者能夠指望的回報率,或多或少是與其所承擔的風險程度成正比的。我們的見解異於是。投資者所追尋的回報率,更應當由他願意且能夠為其投資業務付出的睿智的努力去決定。對其投資業務亟需安全性與自由的消極型投資者,理應獲得低回報。精明而積極型的投資者竭力運用睿智與技能在投資業務上,理應獲得高回報。”
      風險與回報在一般情況下是正相關的,但就價值投資言卻不然。巴菲特在《賢明的投資者》的《附錄》裡有很淺顯的說明,他說:
      I would like to say one important thing about risk and reward. Sometimes risk and reward are correlated in a positive fashion. …… The exact opposite is true with value investing. If you buy a dollar bill for 60 cents, it's riskier than if you buy a dollar bill for 40 cents, but the expectation of reward is greater in the latter case. The greater the potential for reward in the value portfolio, the less risk there is.(pp. 546-547)
      “我想要指出關於風險與回報的一種重要關係。在某些情況下,風險與回報之間存在著正向的關係。……就價值投資而言,情況正恰巧相反。如果你以60美分買進一美元(的東西),它的風險要大於以40美分買進一美元(的東西),可是,後一種情況的預期回報卻比較高。就價值投資組合來說,回報潛力愈高,風險卻愈低。”

      刪除
    3. Benjamin Graham開創出的價值投資是:

      “高收益可能性結合低終極風險”。(good profit possibilities combined with small ultimate risk)

      刪除
    4. 又或者按巴菲特定義的風險,是對投資項目的認知不足,這樣的風險定義之下,自然越低風險回報越高。

      刪除
    5. 匿名28.8.17

      風險高,回報不一定高。
      唔好俾書“洗腦”。
      如果睇書會發達,這世界就無窮人。
      正如我之前講過,投資是理論加實戰,無實戰經驗就去投資,就同睇書後揸車,游水一樣,死得。

      Small potato

      刪除
    6. 匿名28.8.17

      反過來,回報高,風險不一定高,就如reits或者內銀,計埋股息,每年平均回報率都高於5%,死坐風險高嗎?
      相反,聽消息炒股好多時會接火棒,屬於高風險,低(負)回報的投資。
      Small potato

      刪除
    7. 十分同意,到股市感受得來的智慧,再結合書本上的知識,出來的領悟會很不同。

      刪除
    8. 投資能夠成功的要訣有四:

      一、資金。
      二、知識。
      三、耐性。
      四、紀律。

      缺一不可。對一般人來說,資金短缺或過少是通病,所以我才把它放在第一位。事實上,知識永遠是第一位。參與這個市場的人有四種:

      一、真正的投資者。
      二、投機的投資者。
      三、投機者。
      四、嚴缺知識的人。 (大部分是賭徒!)

      前三種人都有確定的知識。欲知詳情,請讀John Keynes的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一書。這一本真是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之外的不朽著作。

      刪除
    9. 多謝Ch兄分享,成功的投資者通常都見多識廣。

      刪除
    10. 匿名28.8.17

      盡信書不如無書
      令狐冲的獨孤九劍,根本就無招式,但卻盡破天下武功.
      就好似2828加入700等民企股,傳媒報導就話買定700,但我卻視之為優化2828,買入2828的好機會。
      近期2828比較2800強,書本有無教?
      Small potato

      刪除
    11. Graham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第3章《股票市場的百年歷史-1972年初的股票價格水平》教導人們如何Price the Market。是这一本书第8章与第20章之外最重要的一章,也是他的方法学。2800與2828背後是兩個Market。把這一章讀明白就學會了這一套本領。也知道為什麼。我正在做“優化”Graham第3章的工作(他提供的圖與表在當時不及現在精確!),文章只寫了一半,這半個月來一直又在忙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論,他是另外一個令人著迷的價值投資理論家與打敗大盤的價值投資者。

      刪除
    12. 這個問題的討論變成了明代陽明學興起後的“知難行易”、“知易行難”與“知行合一”的問題。當然可說是很深刻的哲學問題。但是,在1934年Graham寫出Security Ananlysis之前,美國以至於全世界,都把投資股票當作是投機的,只有買賣債券才是投資。證券分析這門知識學問以及證券分析分析師哲一個行業都是Graham創建的。在這之前買賣股票是炒出炒入、殺出殺入。知識之可貴在此!

      刪除
    13. 「盡信書」不如「無書」,有書不代表要盡信它,需要分析理解,這就一定比「盡信書」與「無書」都好吧。

      刪除
    14. 依據John Maynard Keynes的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一書的說法,真正的投資者關切的問題有二:
      1. making superior long-term forecasts of the probable yield of an investment over its whole life.
      2.what an investment is really worth to a man who buys it “for keeps”.
      真正的投資者之外的三種人-投機的投資者、投機者與嚴缺知識的人。 (大部分是賭徒!)都是Game Players,玩的遊戲有:Game of Snap, Game of Old Maid, Game of Music Chairs。還有一種是報紙上選美遊戲,從100張照片裡選出6張最漂亮的,幾乎大家都不是選出自己認為最漂亮的6位,而是猜別人會選哪6位。第四種嚴缺知識的人除了參與遊戲之外,經常會把股票市場當作是casino。
      參與遊戲,是有點兒美化這種活動,事實上就是近身肉搏,是Killing Field-人相食!

      刪除
    15. 寫出這些巨著的多是實戰者。

      刪除
  2. 對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又有勇無謀既人,最近聽新聞都聽唔少(明知打風去行山游水,寒冷天氣時上大帽山遇難要人救),佢地既行為其實為救援人員帶來左額外負擔與危險,其實應該考慮事後向這類人士作懲罰性阻嚇。

    剛剛睇完這個禮拜的《星期日檔案 》,裡面提及近來市民批評天文台天氣預報準確性,但大多人既批評都沒有相關知識基礎,他們不了解天氣成因、當中涉及變數與實際預報的限制與困難,因而很多批評其實對天文台不太公道。至於外行人係咪因為無相關知識因而無資格作批評,我又覺得唔係,因大家也是相關持份者,任何一方所作既改變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彼此權益,但批評者所作的批評應該基於理性與常識,為批評而批評的話其實參考價值低,亦無助改善日後能有所改善。

    另外認同時刻應最先做好風險管理,其實質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就如要睇一個體系的穩健度應睇在最差情況下既表現,而非於順境時。

    回覆刪除
    回覆
    1. 舉例,電影觀眾係咪無資格批評電影導演,就純粹因為佢地無拍攝電影的知識與經驗?或者乘客係咪無資格批評司機駕駛,就因為佢地無駕車知識與經驗?但電影導演拍套爛片令觀眾蒙受時間與金錢上的損失,乘客亦會因司機魯莽駕駛而無命,其實大家是相關持份者,我認為總有其批評的權益。

      刪除
    2. 這要取決於評論的內容,尤其技術性太高的範疇,評論者為行外人,但給予的評論又好像是技術領域的,行內人聽起來會有感奇怪的。當然,你所舉的例子,包括駕車,很多人都懂,電影、音樂,作為享受者,好就好,不好就不好,消費者的評論尤其重要。

      刪除
  3. 香港卻有情侶打風前值去行飛鵝山需要救助,逾百消防通宵營救。每次天災都總會聽到有類似新聞,令人感慨。

    這些人,聽到更有點氣憤!

    回覆刪除
    回覆
    1. 每次都有人罵,但每次都有人這樣做。

      刪除
    2. 匿名28.8.17

      台灣也是,每次颱風前總仍是有人去登山,再出動大批救難隊前去救緣,救晚了登山客親屬還會批評救災不力,真的是浪費社會資源。

      台北Rick

      刪除
    3. 每個地方總有這些人,難以控制,辛苦了拯救人員了。

      刪除
    4. 匿名28.8.17

      政府因人道原因救急扶危,就会降低了一些人的危机感,增加了他们的冒险动机,无论如何呼吁也无法阻止此类人的出现。无可奈何!KP

      刪除
    5. 看見新聞,那對是內地情侶,那就有其他可能性吧,例如沒有看新聞資訊之類,至少不是香港人做的傻事。

      刪除
  4. 匿名27.8.17

    林生在不同范畴讲得越多, 他得“光环效应”就消失得越快。近年来有几位前政府高官离任后都喜欢扮演此类角色。KP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服務政府多年,退休後出來敢言,本來是難得的,但有時出口變得「唯恐天下不亂」,這有點兒那個。

      刪除
  5. 香港真係好少好少聽過吹窗落街, 林某人應該危言而已.
    佢退左休無事做...

    相反, FB 充滿大量抽澳門人水0既文章, 似乎港人要吐一口烏氣...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的玻璃窗及寫字樓的落地玻璃,加起來值對數以億計,如果如他所言的設計錯誤,跌一兩個巴仙落街,這都不得了。

      刪除
    2. 匿名28.8.17

      所謂的一口烏氣只是某部份人自我心理不平衡 & 平日眼紅下產生的怨氣, 感激這次有無數香港人過來幫忙澳門, 不應理會那些鍵盤俠而忽略真正出錢出力的人. --Herman

      刪除
    3. 不同地方的市民,大家都想安居樂業,不用拿別的地方市民作為敵人的,互相幫忙更好。

      刪除
  6. 【共產黨打到嚟】信報:中央施壓, 要求港股明年落實股市實名制!
    https://forum.hkgolden.com/view.aspx?type=CA&message=6775790
    會唔會攪到美國佬!? 睇清楚篇文先, 而家係大陸佬驚, 美國佬一早有呢個系統! 目前A股早已實行相關制度,以身份證號碼綑綁股票賬號,令中證監可即時監控內地股民買賣股份,抽查可疑交易,但香港至今仍未推行實名制,只能透過買賣盤知悉是透過那一間券商落盤。

    【誰操控?】中央傳逼港股行實名制 怕國際大鱷操控A股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finance/20170828/57137952

    ######

    此外, 共產黨步步為營, 小心謹慎, 不使用谷歌Facebook(含有後門間諜軟件), 關閉VPN和嚴密監督文化和宗教傳播(用來防止謠言和顛覆)等等, 歐美日無從落手, 共產黨一黨專政應該可以維持千秋萬載!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往往總是人算不如天算。

      刪除
  7.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
    回覆
    1. 為何在這裡問IB?我沒有用IB噢。

      刪除
    2. Sorry, 打擾了

      刪除

  8. 一手鎮壓, 一手維穩, 正確的方法!

    轉風災謠言 澳門兩長者被捕 崔世安設委會檢視應變機制 學者:剛柔並重地維穩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829/s00001/1503943301165

    Philip Chui
    大陸同類造謠造假抹黑政府案件,例如维權律師被控教唆其客户造謠造假,挑起民衆騷亂以利其所犯刑案,新聞都幾乎清一色地提及[有海外勾结],我們一向都被傳媒告知是政府打壓维權分子,即使被告面對電視鏡頭承認控罪,認錯道歉,我們仍然相信是政府打壓,不相信是被告造謠造假,現在香港出現了林子健的釘大腿報假案嫁禍大陸执法部門事件,澳門出現了造謠誹謗解放軍和造謠誹謗政府事件,形式同大陸的维權分子所用招数完全一樣,可見中港澳的造謠造假大腦極可能是同源,究竟是來自香港還是台灣,或是台港合作,當局必須查清查楚,以清禍源,否則社會终將被搞出暴亂,禍害民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澳門的政治氣氛,與香港很不同。

      刪除
  9. 好記得林超英話發展郊野公園呢個想法係「思想上癌症」, 即係你住劏房係你死你賤, 唔好阻住有幾層樓收租既人行郊野公園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偶有聽到你的說法,也有道理。

      刪除
  10. 哪些股票能得到好處?

    排洪是二三十年的大工程
    http://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1-%E6%94%BF%E4%BA%8B/2362273-%E6%8E%92%E6%B4%AA%E6%98%AF%E4%BA%8C%E4%B8%89%E5%8D%81%E5%B9%B4%E7%9A%84%E5%A4%A7%E5%B7%A5%E7%A8%8B
    ......
    澳門今次颶風過後,水浸嚴重,洪水積存在市區六七個鐘頭都不能排走,具體的問題還要進一步研究,但表面睇和缺乏香港般的全方位排洪系統有關,亦都可能有很多新發展區,預計不到新區的排水對舊區排水系統流量的影響,遇上天文潮水位高,就釀大災。

    無論如何,香港排水狀況仍有很多可改善的空間,澳門可能更加要全面檢討整個污水排放系統的不足,要長中短期的方法一齊進行,但要根治洪災,是2、30年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回覆刪除
    回覆
    1. 若澳門政府需要投入資金去改善基建,這也是不少工程商機。

      刪除
  11. 個人覺得林超英對個別範疇的評論或有其獨到之處甚或可取的地方,但是個人覺得一個已離職或退休之人,在位時不說三道四,只懂噤聲同享盡高薪厚職及退休福利。一旦離職就對前僱主/東家不斷批評,我覺得這類人基本上連做人操守/品格都有問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他所批評的,更包括前同事,一班與他同舟共濟的舊同事,如果是他的舊部下,感覺一定不是味兒。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