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止凡跟同事討論樓市, 每天樓市新聞都熱騰騰, 老闆突然說金融海嘯時曾鼓勵組內的一位秘書買下她所住區內的樓, 但她沒有行動, 如果當時有買, 十多萬本金就能賺掉八十萬元左右, 真是不聽老人言。
這位老闆都是投資高手, 常常叫我們打工是一回事, 但自己的第二事業 (投資組合) 千萬不可以不顧, 他平日的嗜好就是睇樓, 吃飯時你跟他說很多香港的地區, 他很多時都能說出其所有比較出名的屋苑, 位置及交通等資料, 又說何時何時曾到當區睇樓之類, 作為一個工程師 (很多工程師沒有豐富而偏離本業的知識), 的確很厲害。
我有問過, 是否秘書在金融海嘯時沒有十多萬元的積蓄呢? 但其他同事立刻說不是, 她最後買了一個價值十萬元的鋼琴, 我都知她一直有學鋼琴及教鋼琴的, 還對鋼琴很有要求, 想不到她買鋼琴可以如此闊綽。
當然, 在這個決定上是沒有對或錯的, 不是買樓是對, 還是買鋼琴是錯, 只是富人與窮人在思想上的分別, 富人在每花一塊錢的時候都想得很遠, 衡量回報效益; 相反, 窮人花錢時只希望滿足自己的短暫慾望, 但往往他們的慾望都比他們的能力大很多, 永遠都在一個不滿足的狀態, 社會上因而出現「月光族」及「長期糧尾」。
平日很多細節都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思想, 花錢時你會作出衡量嗎? 例如買 VCD, DVD 時, 你會買首輪電影嗎? 買衫時, 你會衡量實用性嗎? 到 7-11 買飲料時, 你會想想他們的成本嗎? 很奇怪, 以上的都應該是窮人才會想, 因為他們需要想, 但偏偏除了真正窮得沒飯開的窮人外, 很多窮人都不會想, 但富人反而每事計算, 不是他們花不起, 是他們的思想就是這樣, 十元八塊的飲料不是花不起, 但偏偏他們就會去想商店的利錢。
有時到旺角一些餐廳, 食碗米線加杯飲品再加碟菜, 埋單要四、五十元, 味道又淡, 份量又少, 吃完心中想下次一定不會再來, 這都不是價錢能不能支付的問題, 是值不值的問題, 富人就是不時問: 「值不值?」。
這位老闆都是投資高手, 常常叫我們打工是一回事, 但自己的第二事業 (投資組合) 千萬不可以不顧, 他平日的嗜好就是睇樓, 吃飯時你跟他說很多香港的地區, 他很多時都能說出其所有比較出名的屋苑, 位置及交通等資料, 又說何時何時曾到當區睇樓之類, 作為一個工程師 (很多工程師沒有豐富而偏離本業的知識), 的確很厲害。
我有問過, 是否秘書在金融海嘯時沒有十多萬元的積蓄呢? 但其他同事立刻說不是, 她最後買了一個價值十萬元的鋼琴, 我都知她一直有學鋼琴及教鋼琴的, 還對鋼琴很有要求, 想不到她買鋼琴可以如此闊綽。
當然, 在這個決定上是沒有對或錯的, 不是買樓是對, 還是買鋼琴是錯, 只是富人與窮人在思想上的分別, 富人在每花一塊錢的時候都想得很遠, 衡量回報效益; 相反, 窮人花錢時只希望滿足自己的短暫慾望, 但往往他們的慾望都比他們的能力大很多, 永遠都在一個不滿足的狀態, 社會上因而出現「月光族」及「長期糧尾」。
平日很多細節都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思想, 花錢時你會作出衡量嗎? 例如買 VCD, DVD 時, 你會買首輪電影嗎? 買衫時, 你會衡量實用性嗎? 到 7-11 買飲料時, 你會想想他們的成本嗎? 很奇怪, 以上的都應該是窮人才會想, 因為他們需要想, 但偏偏除了真正窮得沒飯開的窮人外, 很多窮人都不會想, 但富人反而每事計算, 不是他們花不起, 是他們的思想就是這樣, 十元八塊的飲料不是花不起, 但偏偏他們就會去想商店的利錢。
有時到旺角一些餐廳, 食碗米線加杯飲品再加碟菜, 埋單要四、五十元, 味道又淡, 份量又少, 吃完心中想下次一定不會再來, 這都不是價錢能不能支付的問題, 是值不值的問題, 富人就是不時問: 「值不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