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星期三

退休計數 食老本概念錯

財務自由這個理念講了無數遍,依我觀察,尤其近幾年,知道的人愈來愈多了。每次參與分享會時都會問問有無人不清楚財務自由理念,數年前也有大半人表示不太清楚,到近期,還不清楚的只是極少數人。




清楚理解財務自由是甚麼一回事,不代表人人接受,因為不少人以為這是一個選項,財務自由可以不工作,沒有財務自由就繼續工作吧,財務自由乃可有可無,無甚麼大不了。其實這並非一個選項,是每個人都需要追求的東西,否則後果極不理想。

所說的是針對退休生活,即使清楚財務自由理念,不少人仍以為退休計劃與財務自由是兩回事,財務自由,有則好,無也無所謂,而退休計劃的計算是另一個範疇,你是否也這樣想呢?

一般人設定退休計劃,計算退休年齡,計算退休生活的開支,幻想自己想過甚麼樣的退休生活,計劃退休有多少日子,按此推算出退休所需要資金。盡快把樓供完,儲夠資金,退休後,工作停止了,收入沒了,就食老本式生活。

若依這想法,明顯是計錯數。原因有幾個概念上的謬誤,第一,你不知道自己何時百年歸老,假設60歲退休,85歲死,於是預備應付25年的退休生活費用。若長命了,90歲也未死,應該恭喜你嗎?還是「小心最尾幾年」?

另一個問題,這樣計算並沒有考慮通脹,早早預留一筆現金,放在銀行,這筆錢不會增值,而生活費則隨通脹而增加。原本準備好足夠25年的洗費,誰知通脹來臨,資金提早花光,怎辦?

不要小看這情況,身邊朋友曾分享,眼見不少工作上的客人的確出現這問題。那些客人退休多年後,花光積蓄或預視自己計錯數,唯有重投市場,他們找工作時甚麼都願做,因為年紀大,已經失去選擇權,相對悲涼。

而在財務自由的概念之下,按5厘計算,累積超過20年以上的花費,概念已不需要食老本。計算是這樣的,假設今天價值計,退休生活一年花20萬元,20年就是400萬元,尚若累積了400萬元資產,該資產每年產生5%的現金流,400萬元就能產出每年20萬元的現金,足夠生活費了。

多數人的退休計算,是先累積一筆錢,一直花,一直減少。財務自由概念,是累積資產,由資產產生現金流,花費只會花掉所產出的現金流,生生不息。

財務自由概念還有一個特點,資產不一定是錢,可以是樓、股票等,這些資產能產生現金流之外,其價值亦能按通脹增加,所產生的現金流亦然。

有趣的是,以財務自由概念去運作,所需要的退休本金比傳統退休計劃更少。按上面60歲退休到85歲死的例子,每年20萬元支出,25年需要預留500萬元,財務自由遊戲只需要400萬元就夠玩了,而兩者的差別就是運作財務自由遊戲所需要的財商。

若不早早弄清概念,當退休後,收入停止,老本吃光,可以做的事情不多。曾於分享會上說:「計劃食老本至85歲,如果到時未死就死了…」自己講完呆一呆,在思考到底想表示到時「死」還是「不死」?全場大笑。若這情況真的出現,可能笑不出來。

此文同見於《經濟通》的《財識兼收》專欄

相關影片:

57 則留言:

  1. 如儲4M, 60歲退,冇子女,85歲或之後死時,就剩番一層自住同4M 資產比政府?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死了就算了吧,身外物,没有好留念的.如果把屋子卖了想要享受,到头来一直算剩下的钱只会增加无谓的压力,倒不如不要去想那个屋子和4M 資產,拿到了利息当做是薪水咯。轻轻松松走完人生这条路。

      刪除
    2. 所指的大概是逆按揭操作吧。

      刪除
    3. 謝謝回覆,yes, 我既想法係有逆按揭同埋個4M 資產拎唔到入棺材,所以實際上可能唔駛儲4M 已可開始退,不過條數點計就未諗到。

      比較單純既諗法就算得3M, 拎2M 買年金,每月收一萬,加上逆按當一萬,可能都夠,即是唔駛儲4M, 不過可能頂唔到通脹。

      刪除
    4. 没有想要冒犯的意思,我只想说自己的观点而已。
      1.如果息率上升到80年代
      2.房价下跌(SARS时)
      这种情况银行会继续借钱给我们还是反过来向我们催钱?(那时可能我们已经80岁)
      银行是为赚钱而建立的。厉害的人会利用银行来赚钱,普通的人能够用银行来达到买房买车梦,剩下的不用说明了。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理财),再说,华人圈子的政府都是比较亲商的,事情发生了政府未必会理我们。。。。

      刪除
  2. 400萬資產每年5%現金流 + 一份醫療保險就最好,否則大病一場隨時一Q清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意,這是老年人的另一個大風險。

      刪除
  3. 在亞洲,東南亞我不知道,較清楚知道的是東北亞的兩個工業國家,南韓與日本。這兩個國家,一般人的退休金都是很不好的,根本遠遠不足養活自己。所以,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做到死!就是退休了還要出去兼職以維持生計。記得日本新幹線通車沒多久,就遇上了一個無法靠他微薄的退休金生活的老年男子,選擇在新幹線的新車上自焚,妙的是新的車廂竟然因為濃煙無法疏散導致列車停頓!更極端的是南韓首都首爾最近經常頻頻發生老年男性犯案入獄事件。原來住進監獄裡還不至於三餐無著落!我看見南韓監獄的老年犯人還能聚在一起打紙牌。
    所以,不管社會制度多好,在自己還沒有退休之前,越早存錢,越早學會投資理財,你日後的退休生活就越有尊嚴!

    回覆刪除
    回覆
    1. 做到死,若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實在很悲。

      刪除
  4. 有本書叫「下流老人」,就是說在日本,很多沒有退休規劃的老人家,在退休後,因退休金及儲蓄不足,而出現生活向下流的情況。遺憾的是很少老人家有財務規劃的知識及準備,所以老人家向下流的情況很可能會越發普遍。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不單止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刪除
  5. 小弟認為在香港退休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有一層full paid 的自置物業, 起碼不怕被人加租, 可以對沖加租成本。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住屋問題是一大風險,full paid自住物業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法。

      刪除
  6. 有很多事都要及早準備,例如年輕時不注意保養健康,年老時就後悔莫及。理財也是一樣。昨天看到本期《星期日檔案》的廣告,說現時每四個香港年輕人,就有一個是月光族。這情況數年來貌似沒有明顯變化。最近公佈的強積金數據,又指出人均虧損高達 HK$2.1 萬。我昨天跟朋友聊起強積金,朋友依然說自己沒興趣打理,就和幾年前一樣。

    其實,假如在職的人士再不醒覺,拿計算機算一算日後開支並開始為將來規劃計劃,年老時「手停」了,又有多大的能力可以即時應付「口不停」的問題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公積金方面,我很欣賞香港有多款公積選項,在澳門的公積金便只有一個選項,而且仲係政府背後操作,我認為佢放係網上的資料不夠清晰及透明,希望能慢慢改善~~~~~~~~~~

      刪除
    2. 每四個就有一個月光族?這情況真的有點嚴重,投資理財基礎教育的確是需要的,亦有需求。

      刪除
  7. 講退休準備可以後續一百個post 都講不完。

    最重要是有自住Full pay樓,最壞的情形是做逆按揭,基本上立於不敗之地。

    年青的大都是月光族。這是因為不負責任的左膠都灌輸「全民退休保障」的觀念,說人自私的年青人最自私,以為有人會給自己執手尾。「全民退休保障」是史上最大的騙局,有齊所有龐氏騙局的特徵。所有參加者不知道自己都在供死會,因為退休年齡可以由60,65,70,75慢慢加上去,一世都攞唔到錢。
    最神奇的是很多人說日後香港人口會減少,所以不用填海。但人口減少,何來有人參加龐氏騙局另騙局運行下去?結果好像日本一樣,一個年青的要供養六個年老的,一出身就背付了不相識的人的債務。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討論全民退保,想起這些文章。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4/05/blog-post_22.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4/08/blog-post_24.html

      刪除
  8. 問題是甚麼可以穏定地生出5%年回報?保險,基金要你買的時候就同你講保證回報5%或以上,到最後又話扣除手續費,只有和銀行定期差不多/更差的回報。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文章也有提及,重點在於財商。

      刪除
  9. 有朋友話自己明白財自這道理,但行為是听冧巴買股票,叫佢研究下其他的投資方法,增加現金流,或者可咩都唔做都將啲游資做美金定期收下息,听完當我講緊天荒夜談。大部份人話知道,但唔願去花時間理解同執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的確如此,不少朋友連這裡經常討論的入門小學雞財務知識都還未清楚。

      刪除
  10. 財務自由或提早退休的概念在美國較為普遍用4%,即每年拿取資產的4%為生活費,逆轉算法就是每年生活支出的25倍。當中有研究支持這個數字的可行性,我的個人理解是預算資產每年有7%總回報,3%用作對衡通貨膨脹,剩下4%用作生活支出。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計算也很合理。

      刪除
    2. 匿名17.1.19

      "預算資產每年有7%總回報" 係年老時是否過於進取? 我覺得只可以假設新錢只會放係ETF基金,連股巿是否大升或者大跌都未必會賣出賣入(試想下如果老人家經八十幾歲,住係老人院,或者要工人照顧),以2800計,得3厘幾息。

      刪除
    3. 3厘息,還有長遠增長,當然波動大,這也是對老人家特別大影響。

      刪除
  11. 美國指數基金創始人John C. Bogle逝世,終年89歲。
    低收費的指數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在美國是一般美國人退休金長期持有的標的之一,收費是0.04%。強積金恆生指數的收費是0.83%。指數基金不需要基金經理費神選股,只是copy恆指權重,為什麼收費這麼高?負責強積金的政府官員為什麼不商談讓Vanguard公司也進入強積金選項中造福香港人?主動去跟Vanguard公司談呀!同樣是100%copy恆指,為什麼盈富基金的收費可以做到0.05%?
    建議香港年輕人在強積金之外,長期被動投資盈富基金作為退休金儲蓄選項之一,它近十幾年的長期收益約高於8%。退休後仍可繼續存。主動投資盈富基金的方法是,只要它的派息率高於4.8%時就重倉買進。這十幾年來有兩個機會,一個在2008年10月27日,恆指的派息率是6.43%,當時的10年期政府債券利率是2.42%。最接近我們現在的那一次是2016年2月12日,它的派息率是4.97%,當時10年期政府債券利率是1.34%。恆生指數長期的派息率約為3.5%。
    相信我!我對恆生指數從1970年代到現在每一次升市與跌市都有非常系統性的研究。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在恆指的派息率是6.43%與4.97%是買進盈富基金,你享有絕高的安全邊際,這是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方法。這個方法是我立足於John C. Bogle與Graham兩人的著作上開發出的投資方法,日後會寫成書。建議大家研讀他們兩位所寫的書。

      刪除
    2. 聽見John Bogle的死訊,89歲算長命了。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7/03/blog-post_23.html

      Ch兄的著作計劃如何?若需要幫忙不妨出聲,義不容辭。

      刪除
    3. 謝謝關切!寫得非常慢,像極了“十年磨一劍”。主要是因為需要讀的書太多,也許往後會寫得快一些。

      巴菲特在2017年的波克夏年度致股東信裡盛讚John Bogle:

      If a statue is ever erected to honor the person who has done the most for American investors, the hands-down choice should be Jack Bogle. For decades, Jack has urged investors to invest in ultra-low-cost index funds. In his crusade, he amassed only a tiny percentage of the wealth that has typically flowed to managers who have promised their investors large rewards while delivering them nothing – or, as in our bet, less than nothing – of added value.

      In his early years, Jack was frequently mocked by the investment-management industry. Today, however, he has the satisfaction of knowing that he helped millions of investors realize far better returns on their savings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have earned. He is a hero to them and to me.

      http://www.berkshirehathaway.com/letters/2016ltr.pdf

      刪除
    4. 預設投資嗰兩隻fund,AIA同Manulife背後都係Vanguard

      刪除
    5. "負責強積金的政府官員為什麼不商談讓Vanguard公司也進入強積金選項中造福香港人?" 😂 gov would not care, it's not "their" money.

      刪除
  12. 其實要做到財務自由不是很難,如
    1. 擁有收租物業,每年收租有20萬便足夠,而收租可以隨著通賬甚至供求而增加。或
    2. 開支20萬,400萬有5%的派息股就足夠了,但要選擇盈利派息跟通脹增長的企業股權。或
    3. 買入穩健的REITs+Bond, 以低息利率融資,以400萬買入500萬的股票及債券資產以增加回報率或派息這被動收入到每年25萬,扣除開支及利息後,還剩4萬元繼續再買入REITs等的股票資產,以達至資產派息再增值的效果。使自己洗費開支永永遠遠都只洗面果層,而底果層則越來越多,繼續越滾越大。
    但要怎麼選擇購買物業、資產、股票、企業股權、債券等等,說到底還是需要有財務知識最重要。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正是如此,而打工仔有40年去處理,好好規劃與實踐,其實不難。

      刪除
    2. No. 1 最可取,2"但要選擇盈利派息跟通脹增長的企業股權。" 不容易,回想過去5年,如5仔,939 等熱門blue chip 派息增長很低,跑輸通脹。3 可行如假設長期低息

      刪除
  13. 相信還要一段較長時間,甚至應在科普教育中加入理財這一科,我覺得都係有需要~~~~~~~~~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惜一直也沒有,連最資本主義的國家也沒有。

      刪除
    2. 喜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關心這個論題。
      港加強金融理財教育尤為重要
      http://www2.hkej.com/instantnews/hongkong/article/2042512

      刪除
    3. 這會是一件好事。

      刪除
  14. 其實整理一下,以400萬為目標,退休計劃的概念是:

    1)400萬現金,接著慢慢用,越用越少。
    2)買入400萬資產,每年只花掉年回報,結果可保有本金。

    其實大部分的人當然都明白2比1好,問題是有些人急於求成亂投藥,或希望以小本金刀仔鋸大樹的心態,雖偶有成功,但大多都壯烈犠牲為多。

    其實無論哪種工具,我的理解很簡單:

    a)越大的資本在同等現金流的需求下,可選安全系數越高的工具,如我有1億,即使只做定期都可以每年很輕鬆有20萬的收入。

    2)適當控制自己的物欲,以上面的例子,很多人會說有1億就唔會只每年用20萬啦!但反過來說,有些年收入百多萬的人可能每年都用超過百萬,所以重點不單在你的收入,也包括控制好你的支出。

    止凡兄的文章有提及過一位持200萬元匯豐的的士司機,其實我是印象深刻的,很多人都會說每月1萬蚊點够用,但自己知自己事,物欲低的人是絕對可以的,財務自由買的是人身自由,不是縱容物慾的自由。如果以縱容物慾為目標,相信除了家有無盡的金山銀山,或是油王才可做到,這已不是計劃與不計盡的問題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指這篇文章,重溫一下。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7/02/33.html

      刪除
    2. 對,止凡兄這篇對我啟發很大,當然,每個人的歡點可能不同,但我希望達致的財務自由狀態就是可做回自己。

      有時每天工作,忙裏忙外,回顧一天的生活,原來沒多少時間是值得記下的,自己只是機構中的一粒螺絲,工作不論是追指標,或奉迎老闆,都只為一碗飯,假設自己有100年的人生,最可怕的是大部分只有這些流水賬的記憶。

      由看到止凡兄這篇文章起,我就努力評估自己需要多少,再以匯豐的息率計回所需金額,工作就突然很有動力,因為我已量化自己的所需,也知道未做到前自己要忍耐甚麽。

      財務自由在我看是真的想換回人身的自由,退休不是退了就做廢人,而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未必有現金流產出),這大概就是我的目標。

      刪除
    3. 十分喜歡「做回自己」這一句,財務自由不是從此對社會沒貢獻,可以多點時間貢獻得比以前更多,其實這是我近年經常在想的命題。

      刪除
  15. 恭喜瀏覽數過千萬!!~~~
    退休係無得做, 財務自由係可做可唔做.

    不論選擇權同埋身體狀況, 都大不同.

    不過, 到左咁上下, 可能仔女孝順, 有獲利回套可能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看過內地網紅,或外國youtuber,過千萬點擊只是人家的「零頭」,感覺不算什麼了。

      財務處理得好,又有齊人之福,實在是人上人。

      刪除
  16. 我老豆正正是食老本式退休,好彩我有給家用,可以幫補下。我老豆平時拿些退休金來短炒股票,以為可以增加收入,其實相當危險 sunny

    回覆刪除
    回覆
    1. 年紀大了,很難說服他,唯有盡量令他感到幸福。

      刪除
    2. 不管是老年人或年輕人,在股票市場值得深切思考的問題:
      一,成功,甚至致富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二,失敗,甚至致貧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股票市場長期能夠成功而又被實踐證明的進路有二:
      一、Graham所開創的Buy-Low–Sell-High Approach,他使用的方法叫做Pricing(定價估值法),持股經常超過100家公司。
      二、John Keynes所開創的Buy-Low and Hold Approach,他使用的方法也是Pricing,持股不超過50家公司,重倉持有的則是幾家公司而已。

      兩種進路的相同點都是:Buy-Low。
      所以,在股票市場裡一定要學會Buy-Low,怎樣才算Low?這是重點。短炒通常都是Buy-High–Sell-Higher,Higher一直不出現,最後就變成了Buy-High–Sell-Low!如何成功?
      知道什麼是Low,先放心買進指數基金ETF,如盈富基金。再在恆生指數成份股裡找尋比恆指(盈富基金)更Low的大公司分散在不同行業買進。這十幾年來有兩次這樣的機會,一個在2008年10月27日,另一次是2016年2月12日。只要你真正做到了Buy-Low,不管你是Sell-High,如Graham,或是and Hold,如Keynes,都一定能夠成功。但是,你不學會price the market與 price the stock,機會出現在眼前也一樣會錯過,這就是知識的最珍貴處。

      刪除
    3. 較詳細的說明可看我在鍾兄2018年9月19日星期三《朋友一股不留》的回帖:
      http://bennychungwai.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_19.html#comment-form

      刪除
    4. 對恆指的Low與High的具體認識,可以參讀:
      《說難不難的投資操作》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8/05/blog-post_6.html

      刪除
    5. Ch Liu兄,多謝分享sunny

      刪除
    6. sunny兄,不客氣!
      請轉告你的父親,股票市場成功的要訣有五:
      一、資金。
      二、知識。
      三、耐性。
      四、紀律。
      五、勇氣。
      知識最難取得,但資金則非常重要!他的每一塊錢,不管是勞力或智力取得,都是非常珍貴的。投資最重要的是,不是獲利,而是管控風險,也就是保本。他是用的方法就是我在鍾兄的那一篇blog文
      《朋友一股不留》所說的:因為股市上漲而買進,同時因為股市下跌而賣出。這就叫做“Follow the Market”。事實上,市場上執行這種“策略”的人佔絕對高的比例。不能轉的道歉的原因是Graham說的:
      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刪除
    7. "不能轉的道歉的原因"是"不能賺得到錢"之筆誤,見諒!

      刪除
  17. 匿名19.1.19

    做逆按揭都要睇時機, 如果咁啱樓市低迷, 物業價格下跌, 做到的逆按揭金額都不會多, 未必可cover到退休開支, 所以也有風險.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分享,的確沒有操作是完美的,需要知道其強弱項,好好控制風險。

      留言時不妨留個名字,方便交流。

      刪除
  18. 匿名21.1.19

    若果到時有九十歲一百歲命, 都未必行得食得, 一個人留咁多錢喺身, 日日瞓病床有意思咩?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以身體健康始終最重要。

      留言時不妨留個名字,方便交流。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