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訪問實在有太多值得分享的論點,亦希望更多香港人知道,我把這些點子歸納為幾個要項,包括香港的優勢、現況、問題所在、林先生的期望。
首先,林先生對香港頗有信心,經常指他研究香港多年,越研究就越發現香港不簡單。過去幾年,全球各地都無好日子過,美國要不停QE、歐洲衰退多年需要行負利率、日圓要貶值三份一、近年中國也保不了八,以上幾個大國加起來佔全球經濟6成,無一個做得好。在這個時候,香港失業率超低,五年間人均收入增加了三份一,這幾年增加了10%的工作。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的香港,把這些數字說出來,全世界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還有,這5年間,香港減少了五份一的綜援戶,這現象是香港的一大優勢,因為香港有一個很好的精神資本(spiritual capital),即香港人大多很上進,不是迫不得已也不想領綜援。相比外國,很多國民可能已經第三代人領綜援的,而他們不是非常需要國家援助,可能只是計算過,領綜援比工作更化算,最大問題是他們的文化讓他們不自覺有何問題。
另一個香港的優勢我感到很有趣,林先生在計算4小時飛機行程所覆蓋地區的GDP,拿這個數字來比較一個地方的經濟價值。紐約,18萬億美金,原因是4小時機程可以覆蓋大部份美國地方。倫敦,17萬億美金,英國本身的GDP不算多,但4小時可以覆蓋到莫斯科,這令倫敦有這個數字。香港,18萬億美金,因為4小時機程連北京都能到達。而新加坡,只有2萬億美金,很少,主因是4小時機程連澳洲北岸也不到,覆蓋範圍包括鄰近的印尼,人數多,但GDP不高。
從這個數字來看,香港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環境,為何計算4小時機程呢?因為4小時機程對生意人來說是一個day trip,早上飛出去,晚上可以回來,所以企業選總部時多會考慮4小時機程所覆蓋的地方。這令我想起759阿信屋林老闆談過的開舖考慮,他公司有一個資料庫,當有目標地點開舖之前,他都會看看該地點的資料,看看舖的一定距離範圍內有多少民居包圍,人均收入多少。林老闆指他不會在人數太少,又或者人均收入太高的地區開舖,所以半山區等地方不會看到有阿信屋開舖,我想大概也是這樣的考慮吧。
其實,香港還有不少優勢,簡單談過一些之後,香港到底現況如何呢?剛才談及以香港為中心的4小時機程覆蓋範圍的GDP比新加坡多9倍,但為何近年國際金融企業亞洲總部都考慮設於新加坡呢?我們看看這幾年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幾年,香港沒有增加過辦公室,租金不斷增加,中環租金由幾年前的40多元升至160多元,這令國際公司部署退出香港而選擇其他地區。同時間,新加坡好厲害,7年前才剛成立Marina Bay金融區,今天已經有2200萬呎樓面,相等於整個中環區的辦公室樓面,香港在趕客,新加坡就接客,這些機會都是香港雙手奉送他人的。
看看地點,新加坡在亞洲的邊皮位置,還記得新加坡聖淘沙南邊有一個地方寫著「亞洲最南小島」,從地理及4小時機程覆蓋GDP,香港才是亞洲中心地區,國際公司不太可能想將總部設於一個赤道之上的地方,但今天這的確發生了,新加坡成功建出一個金融區來。
另外,香港本土人才不絕,林先生舉例香港理工大學的酒店管理課程是全球排名第二,訪問的主持人還以為「理工」是指美國的「麻省理工」,原來是香港的理工大學。這麼厲害的酒店管理學生畢業之後在香港有機會嗎?
看看過去幾年酒店業的增長,香港過去有7萬間酒店房,未來6年會增加7千間,大約10%,而這些新增的酒店房都是左加右加的劏房酒店。反觀香港的鄰居澳門,過去有3萬5千間酒店房,未來6年增加3萬5千間,即增加一倍,總數將會追上香港,而新增的多是世界級酒店。
這樣的情況下,香港讀書叻的人才,留港卻沒有機會讓他們發揮,他們只好到澳門、前海等地工作,管理人家的世界級酒店。這現象有點像菲律賓,大部份菲律賓女人多會出國工作,例如來港當工人,這令大部份菲律賓家庭都不能一家團聚,這個發展方向對香港絕不是好事。
繼續談現況,一定要講講香港總體GDP,回歸時香港的GDP佔中國兩成,是一個十分舉足輕重的地方,今天如何呢?5年前上海GDP已經超越了香港,4年前新加坡超越了香港,3年前廣州超越了香港,今年天津超越了香港,不久深圳也會超越香港。回歸時,澳門的人均收入是0.4個香港人,今天已經是2.5個香港人了。
香港另一個大問題是醫療,香港的醫院在過去15年來差不多沒有增加過病床。由今日起十多年之後,65歲的長者,估計會由100萬增加至220萬,而65歲以上的長者所需要的照顧資源是65歲以下的6倍,這將會是一個計時炸彈。大家還記得過去的流感所死的人數比沙士還要多,早前流感來襲更令病床非常緊張。
醫療絕對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配套,這就好像個人的健康,就算一個人再有錢、再聰明、再多親戚朋友也好,沒有健康都是徒然。
林先生認為這些問題之所以會產生,核心問題可能在於這幾年的財務配置上。過去5年來,每年的財政預算都估錯數,差不多每年都預計會入不敷支,最後都是有豐厚盈餘,這5年加起來的差額總共比預期多了6000億元。
其實,早知有這6000多億,香港應該多作投資,可能今天的住屋、醫療、商場擠迫等問題都可以一次過解決,可惜過去多年政府每次都「看錯市」,令財務配置過份保守,失去不少寶貴機會。
比如說香港沒有土地,其實可以一早造地,早早造地的話我們其實可以造出足夠的土地。又或者發展地產項目時要有決心,好像西九那塊地皮在15年前已經存在,到今天還在曬太陽。林先生認為,香港人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並下定決心去做。
談到近年的民怨,林先生話當年,1945年的時候,香港只有60萬人口,到1951年就跳升至240萬人,6年間人數增加4倍,今天的問題相對當時都不算什麼,但當時香港還是沒有太多怨氣。他記得當時每個人都互相幫助,人人都當自己是難民,早來遲來的都是一樣吧。
本土主義是否可行呢?林先生舉了日本作分析,2007年日本有1億2千多萬,往後每年人口減少百多萬人,預計30年後將會變回8千多萬人,即跟二戰後的人口差不多。來的人少,去的人多,經濟都很難向上。
我認為日本經濟迷失幾十年,除了貨幣問題,人口結構也是一個主要問題,人數少了,人口老化了,這樣的城市怎有活力呢?這也是湯文亮博士在某訪問中的一些見解,這是他不想投資日本物業的原因。
說回香港,如果回歸後不計算新移民,香港「本地人」其實只有620多萬,即今天每7個人需要減去1個人,林先生認為這樣的香港難以維持。香港不應關門,過去173年也沒有這樣的心態,香港關門的話根本生存不了,亦更不要說成為紐約、倫敦。700萬香港人服務700萬香港人亦不是一個好方向,若要幫助各階層,增加上流力,最好是吸引更多外來人,令香港整體富起來。
另一個大問題是人口老化,林先生做過調查,個人消費在退休後會減少7成,由於香港人口結構與日本人口老化現象相似,未來香港GDP由於人口老化將會每年下降1%。老化問題影響最大並非老人家,而是年輕人。他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80後成員指他姐姐多年前結婚擺酒時,計及「人情」埋單算是有賺的,但多年後到他擺酒時,埋單計數竟要蝕本,主因是很多世伯到這位80後擺酒時都退休了,所給予的人情禮金「縮水」了。這故事只是一個消費經濟的縮影,人口老化所影響的是全港經濟,受害者更是「當打」的年青人。
林先生最不想看到的現象,是香港讀書叻的學生,由於留港沒有好機會,都要跑到別的地方去賺錢,要有好醫療的又跑去別的地方,沒有好規劃又迫國際公司的總部設於其他地方,本土主義又令人數越來越少,沒有新人加入令人口老化問題浮現。
他認為近年有很多社會議題的討論,都只從單一個「小格仔」處去想問題,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從宏觀一點去看問題,而不是在「小格仔」的範圍不停討論,損耗精力。
好像全民退保的議題,問題不應該是3000元是否足夠退休,重點應該是香港問題在哪?例如未來的醫療、長者生活、香港未來、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如何等等,這些宏觀問題未得到解決的話,就算幾十年後每月給你3000元,這足以解決退休問題嗎?
看完影片,本想寫一點點重點,卻寫了這麼大篇幅出來,實在有太多觀點數字值得記錄。以前都有聽過類似數字分析,頗欣賞林奮強先生,可惜又被回佣醜聞令他退出行政會議,有心幹實事的人不一定適合當政客,小心。
我喜歡看他的分析,夠宏觀,夠貼地。
回覆刪除有很多實質數據,值得思考。
刪除謝止凡兄花時間總結, 其實也難怪香港人才外流, 香港跟日本一樣, 陷入了已發展經濟的困局, 相比世界其他發展中的地方, 香港大展拳腳的空間相對較少, 上流速度也比對上三個十年急速慢下了, 傳統地產金融致富上流的思維, 今天早已過期, 但很多年青人還停留在過去, 眼見不少年青人視上車買樓或有收租物業為人生的目標, 不禁為香港的競爭力而擔心, 這樣的社會文化繼續下去, 不出五年, 我們將被鄰近的城市遠遠拋離了, 我們要做的, 是向革新的創意方向前進, 凝聚創新思维, 才可延續香港的輝皇盛世..
回覆刪除林先生在影片中多次強調,香港要趕上來,可能爆發力很強,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問題,立即修正,繼續內耗,實在不智。
刪除客觀數據的結論的確這樣,可惜香港人早已經向房地產/金融的方向走,更認為這才是唯一出路。創業/搞實業風氣大不如前。因為近二三十年眾多香港人的經驗證明,房地產/金融才是累積財富的捷徑。這意識形態不易扭轉。小弟從事電子行業,感受很深。很大部份能幹的人都不會選擇入行。大學相關科目的收生數目也越來越少。斷層已經形成,有心創業/搞實業的人的入場門檻就更高了。
刪除我相信不只是電子行業有這現象,很多其他行業亦然,香港人的確要思考出路。
刪除Fleming 兄, 很明白你所說的情况, 有不少香港的創科人才都上了大陸發展, 更有不少猛人直接飛去矽谷大展拳腳, 其實自金融海嘯後, 時世已變了, 金融業已大不如前, 即使華爾街的金融才俊, 在這幾年間也大舉進駐了科創公司做事, 而他們也不一定讀 engineering 的, fintech 的創業家, 大多是從 wallstreet 過來的.
刪除對也止凡兄, 物流業北上的朋友也不少
刪除今天這個科技社會,轉變得實在太快,可能三幾年後就面目全非,香港人的確要從中找到好機會。
刪除咁學工程的我地, 其實去外地, 會否難同其他人競爭?感覺上出去外國發展那些尖子都不係做工程佬......感覺上在香港讀書差的, 做工程叫做相對的出路好少少, 可惜有女朋友的小弟, 她不肯俾我北上/去外國工作......我覺得在香港工作似係等死中.....:(尤其是做E&M, 感覺上好難有大作為(即使日後chartered), 都食不到一帶一路條水......
刪除工程界中其實有很多好叻的人,看你能否遇上,或許你會對工程前景改觀。
刪除um, 我公司D 人有不少都好勁(至少地盤site work, problem solving), 我成日覺得佢地夠料chartered, 但佢地出身不好, 英文底不好, 所以過不到筆試.....以致佢地未能走出國際去做工程..........
刪除各有所長,吸人之所長,對自己進步很有幫助。
刪除香港實在需要多幾個好似林奮強先生既人發放正能量
回覆刪除我也有如此想法。
刪除心態決定命運, 只要香港人有正能量, 有求發展既想法, 香港就會成功. 可惜人心很難改變...
刪除保持正面思維,成功機會較高,身邊人亦較開心。
刪除又一篇让外界投资人士了解香港的好文好介绍。一个弹丸地的崛起,如香港和新加坡,没天然资源,全靠集体人力脑力,准确的大方向施针,机缘的配合等等。 这好比中彩还要难的机率。
回覆刪除有心人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分析,這的確很值得看看,很快可以了解香港。
刪除香港同澳門都係福地,,
回覆刪除能夠身處在其中也是好感恩的,,
香港自97到而家近20年都冇乜好大的增長,,
澳門在這10年裏面好有大的增長,,
人均人工已逹致18,000大元,,
一般人都已過2皮,,
機會實在多到不得了,,香港也是,,
我相信未來香港澳門的發展都會好好,,
只要各個有能力的同政府商界都協力,,
努力,,祝福香港&澳門,,互勉之...
cleverpeople...
不過看淡香港的人仍然很多,尤其說成也中國、敗也中國,所以投資取態出現兩極化。
刪除幾好睇嘅數據,多謝記錄。
回覆刪除這些資料,茶餘飯後與朋友討論也不錯。
刪除香港只係一粒沙, 個人興趣不大. 我覺得香港人應該睇睇點解DONALD TRUMP可以走出黎咁受歡迎. 支持佢既人大多數話「我已厭倦政客」, 一個值得深思既原因.
回覆刪除禪師的心境已經大無畏,所提出的政治現象十分值得深思。
刪除感覺上香港最大問題是內耗,每件事一年可完成的往往被拖上十年,幹實事的人被拉下馬。機會自然送了給其他地方!
回覆刪除其實香港的政制真的有問題,(部份)香港人、政客現在日夜爭取的又真的能解決這些困局嗎?
每天收音機都有很多這些政治爭議,令我上下班時也不想收聽,反而開youtube學習,收獲反而不錯。
刪除成日拉布令工程/地盤佬失業....., 好嬲....
刪除自求多福。
刪除香港已經由一個製造型經濟走到智慧型經濟,但一直冇鼓勵依方面嘅發展。依十幾年黎最重點嘅係地產同零售。例如好多地方fintech已經大行其道,香港仲一值停留係八達通。又話要支持startup,邀請uber黎但係又話人犯法。Google想黎但係最後都俾個樓價嚇走。咁搞法點有好公司都唔敢黎香港啦。再講,智慧型經濟最緊要係教育同科研,但睇依家嘅大學連research造假都可以冇事... 仲有乜好講。我相信香港其實真係有好大潛力,但係點解搞成咁? 依句內秏真係一針見血!
回覆刪除今天香港的問題都越來越浮現,這也算是好事,要有改善,必先讓更多人看見及明白問題所在,才有機會解決。
刪除對, 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文化問題, 不容易解决
刪除香港人其中一個優勢是轉數快,希望大家認清環境方向之後能找到好出路。
刪除是否現在的香港人太過著眼於當下的本土,以至未能敞開心扉去了真正了解一下世界在發生什麼事,各國之間的關係及互動的此消彼長。又近年政客傳媒的偏頗態度日益熾烈,無助解決問題之外,更火上加油,致令大眾只會抱怨(最容易做的事),忘了解決問題除了要政府牽頭,也要自身的付出才能成事。
回覆刪除的確,香港要重拾動力,先要每個人做好一點,靠政府或政客,徒然也。
刪除林先生的理念是做大個餅,我是十分認同。可惜香港多元發展本土經濟,很多配套做得不好。如發展旅遊業,便應想到酒店、景點等問題。
回覆刪除其實以前也聽過林先生的數據分析,香港最缺的並不是住宅,而是酒店房,第二是辦公室,最後才是住宅,不過政府就把住屋問題放首位,無辦法。
刪除社會關注住房問題,政府有責任解決。
刪除建酒店、辦公室等關乎商業決定,很多時是私人發展商來決定,政府不會帶頭。
所以增長動力受限制了。
刪除人口老化是先進國家都面對緊的問題,單靠輸入人口來達至數字上的經濟增長,對居民生活質素會否改善以及是否令人感到更幸福,其實也是個疑問。
回覆刪除每個方法都需要通盤考慮,希望香港找到好方向。
刪除同意, 如單靠輸入人口來達至數字上的經濟增長, 短期內的社會深層次矛盾將會加劇, 美國這個所謂的大溶爐就是最佳例子, 表面看似文化溶合, 但在微觀層面, 身份區別的社會問題極之嚴重, 貧富懸殊越見兩極化, 但香港而言, 長遠結果可不一樣, 我們背向祖國, 在 demographic redistribution 之下, 在可見的二十年, 應會完全被同化了..
刪除由政府帶頭,香港正在融合於內地之中,但這有點硬來,令不少人感到不悅。
刪除觀看電影《十年》,很感慨!連揸的士唔識講普通話都快冇得撈,因為架車聽唔明唔咸唔淡的香港人普通話!
刪除我未有機會看這部電影,很有興趣。
刪除想借分享
回覆刪除無問題。
刪除對著電腦屏幕,一邊聆聽《林奮強 黃金五十》,一邊做簡單體操(甩手,要數到5,彎腿兩次),因為沒有字幕,竟然發現自己不能全部聽清楚,所以轉去CCTV 2財經台,沒有任何問題,是不是自己廣東話聽力已經不如普通話?今天再聽一次,不做體操,沒有問題!那大概是做體操分心的關係。
回覆刪除可能林先生說話又很快,所以才有這現象吧,哈哈。
刪除我覺得香港應該學新加坡,新建築應該盡量雙向發展,除了向上,也要向下發展四層,商場辦公室可以大量利用向下的四層建築。
回覆刪除你指地底?成本不輕噢,還要看在那裡,如果在中環金鐘地帶,多管線,更有鐵路、隧道,未必化算。
刪除大家有無感覺到, 其實在香港做工程師=只係一個高級technician ?
回覆刪除止凡兄,你睇而家好多的上市公司, 如果想做到管數果個人/CEO, 多數都係big4 accountant 出身, 甚少係做工程師出身.....(不計政府部門)...
加上在政制發展方面, 林鄭好明顯係會向社福界傾斜, 所以呢5年工程未必有運行(因為少左基建), 但chartered engineers 的數字越來越多, 即係多左人分餅食...==>待遇未必好....
高級technician?我又沒有這個感覺噢。行行出狀元,有時人生之長,變化之多,未必如你所料,尤其積極的人,會有一個相對更多機會的人生,加油。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