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日星期四

人工全港排第幾?

早兩日在HK01看到一篇全港打工仔都會關心的新聞,作為打工仔的我當然也注意,這是有關香港打工仔的工資分佈。一般來說,讀者多會以10秒內看完這篇新聞的圖表,得個「知」字就算,不過看了看,令我想起往事。




還記得多年前曾經分享過一篇差不多的文章(見《香港家庭分類》),當時所描述的入息分佈跟今天所看到的差不多。

先總結一下新聞內容,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字,現時全港有大約340萬名打工仔,個人收入中位數由2006年的1萬元上升至2016年的1.55萬元。

2015年八大畢業生平均入職月薪為1.34萬至2.19萬元,數字包括醫科、教師等專業,即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首份工作月入,已排名在全港打工仔的中間位置。

現時全港有超過23萬人月入6萬元以上,是全港月入最高的6.8%。另超過4萬元計算,佔全港打工仔排首14%。

若以家庭收入計算,入息中位數大約為2.5萬元,收入最高的10%大約為8萬元,而月入超過10萬元的已經是最高的6.4%。

多年前曾經與一位朋友討論人工問題,當時他與太太同為政府的專業人士,以政府薪金點計算,兩口子三十出頭,加起來的人工已經超過每月十萬元,有趣的是他還自以為人工很低。相信這是他的個人觀感,始終作為政府內的專業人士,他算是最年輕的一群,日見夜見的都是比自己高職位或高年資的同事,自然有錯覺認為自己是人工「較低」的一群。

當時這位朋友與太太兩口子,每年賺百多萬元,而未有小朋友,是打工仔之中的DINK(Dual Income, No Kids),現金流超強,有車有樓,生活已經非常好。可惜每天仍在訴苦,指自己乃是普通打工仔,算是中產之中的低下層,或許他們認識的都比自己「好景」吧。

曾經又與另一位朋友談論她女兒的讀書問題,她指雖然不久前升職加人工,但生活反而更辛苦,主因是女兒剛讀N班,報讀的是私校,每個月學費需要五千多元,還有不少雜費等,指自己絕對不是高人工的一群,因此才過得這麼辛苦。

我大概知道她的人工吧,可能有三萬多元,她先生也有工作,收入應該不比她少。當時我問她為何感到辛苦又要讀五千多元的學校呢?她直指這根本不貴,這些學校已經是她這些「窮苦」家庭的小孩讀的了。

我追問:「你窮?你知否今天香港的入息中位數是多少?你的收入大概在香港打工仔中排在哪個位置?」,她回答:「我想。。。中位數應該大概三萬多元,我應該在中間偏低吧。」

好明顯她不太清楚自己的人工水平如何,當時我指香港打工仔的入息中位數大約1.4萬元,如果按她與丈夫加起來的家庭收入也感吃力的話,真正的草根階層的小朋友豈不是沒法子讀書與生活?或許她出身中產家庭,今天又是專業人士,可能自出娘胎都不太了解什麼是窮。

曾聽到有blogger描述年薪百萬的打工仔不算什麼,似乎街上招牌跌下來也會壓死好幾個,或許日常工作見到不少這些人,單是我工作周遭都可能有一百幾十個,但其實這都已經是打工仔中入息最高的5%左右。當然,如果以340萬名打工仔計一計,這5%也有17萬人,所以不少人的確有機會經常被這17萬人圍繞,誤以為這個收入水平是香港的「中位數」。

當然,這只是在討論打工仔的主動收入,沒有談及資產累積與被動收入,亦沒有談及非打工仔的收入,所以反映不了香港人財富累積的情況。然而,雖說香港有錢人多的是,不用打工的有錢人又會很多,不過看數據,打工仔仍是香港的大多數人,一億幾千萬以上身家的人口,比例上絕不會多。要了解全局,就要依數據,否則終日鑽進富豪堆中就永遠以為自己是全世界最窮的一個,會有點奇怪。

多年前,曾經在此討論過財務自由的數字,舉例五十萬元被動收入作為討論前提,隨即被blog友指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數字,因為blog友認為五十萬元並不足夠生活。例如生了兩個小朋友,讀書、興趣班、換車、旅行、工人、照顧老人家等等,這已經未有包括小朋友就讀國際學校或外地升學之類。

當時我指財務自由所需的財務水平人人不同,但提醒一點,五十萬元這個數字,很多家庭連主動收入也不達標,按今天的數字,家庭月入4萬元以上已經是最高的三成人口了,或許我們可以分清楚「需要」與「想要」的東西。

多看現實情況,可更「貼地」地分享如何「離地」,其中感覺最離地的blogger之一,Starman兄,不止他個人背景離地,他分享的blog友問答內容也十分離地,似乎全香港收入最高的1%至2%的人都跑去請教他,看多了,實在感覺自己變窮了,哈哈。


相關連結: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4664

69 則留言:

  1. 有趣有趣!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
  2. 因為工作關係, 本身對d億億聲既數字冇咩感覺
    直至前幾日重溫黃子華既show先醒番起,
    即使你年賺百萬, 都要100年先賺到1億番黎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打工仔的數字,人搵錢夠踏實,但始終不及錢搵錢。

      刪除
  3. 感覺上啲表好似離地咁,唔知大家有冇呢个感覺?。

    回覆刪除
  4. 匿名3.3.17

    薪酬發展與個人能力有一定程度 這當然也得顧及到人的運氣 遇上那些人 於那些環境工作之類

    所以 我一直深信 投資自己是最好的方向 向上流動 一旦收入增加 物欲也增加了

    身邊有朋友也認為 做專業行業的 一個月五六萬是基本

    能夠達到五六萬一個月是本事 但留得多少財產也是重要的

    共勉之

    90會計小嘍囉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意,這是控制收支,是理財,若能配合投資,這會很了不起。

      刪除
    2. 會計做BIG4 就不錯的, 但好多人連BIG4 都入不到果D 會計畢業生就真係......
      大公司MT 又未必間間都係咁好, 加人工一定慢過做BIG4, 至少BIG4 做4年保你有3萬, 呢個先至吸引。

      刪除
    3. 大學畢業生,理應超過入息中位數吧。

      刪除
    4. 做BIG4重有個好處, 就係唔會比到機會你洗錢
      當然呢種燃燒生命換取金錢既工作方式唔係個個岩, 我自己就係逃兵之一, 哈哈

      刪除
    5. 會計界有Big4,其實這也是我認識的一些ibanker所說的生活,賺到不少錢,但就失去了生活。

      刪除
  5. 這不是傳說中的錨定效應嗎xdd(參照物)
    只要比親朋戚友有錢就叫有錢的天生的思維,哈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呀,所以我不少朋友都喊著叫窮,其實他們都是大學畢業,一出來的人工已經超過了入息中位數一大段了。

      刪除
    2. 靑年不知窮滋味,強說窮

      話說回頭,老一輩的有錢就買樓,加按再買,有唔少打工收入不高的,理財有道,被動收入高得驚人,這些報紙的數據,可能意義不大。

      刪除
    3. 被動收入難以統計,若有數據作為參考也不錯。

      刪除
  6. //感覺最離地的blogger之一,Starman兄,不止他個人背景離地,他分享的blog友問答內容也十分離地,似乎全香港收入最高的1%至2%的人都跑去請教他,看多了,實在感覺自己變窮了,哈哈。

    非常有同感,starman兄個度人人都係有PB資格,搞到我都唔好意思留言。X sir個度仲正,全部都係高收入高儲蓄但係被評為唔識理財。

    回覆刪除
    回覆
    1. X SIR, 我估你講緊的係HXXEblogger 果度那位?

      刪除
    2. 或許不同內容的地方聚集不同類型的人吧。

      刪除
  7. 稅局年報的數據可能更準確…哈!

    回覆刪除
  8. Starnman兄是非常離地, 因為他一開始就打正旗號個BLOG唔係講一般股票。
    但佢其中一篇文章對我既啟發好大, 有時我都問自己, 其實好多人已經乜都有, 比起好多人都好, 我地追求緊既, 係一個數字既遊戲定係真係有咁既需要。

    窮中產的非理性消費模式
    http://starnman84.blogspot.hk/2016/07/blog-post_14.html

    回覆刪除
    回覆
    1. 匿名3.3.17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 之前也看過內地的一段文章:
      當你買了iPhone4, 人地買了雪櫃...當你買...當你買iPhpne6s時人地已經買齊一個家.
      理性消費非常重要!
      ---Herman

      刪除
    2. 有否啟發,也要看讀者本身心態。

      刪除
  9. 匿名3.3.17

    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
    習慣了經常進出5星級酒店和總統套房(有獨立K房+放埋三角鋼琴的那種)
    搞到依家去旅行一般四、五星酒店的已經完全看不上眼,可能要去杜拜才會有Feel了.
    每次都要特登選一些有特色的酒店/民宿(3~4星)


    接觸得多的確對人選擇有影響,理性地因應自己情況/需要做決定不容易.

    ---Herman

    回覆刪除
    回覆
    1. 消費生活模式是會被感染的,也會成習慣,小心。

      刪除
    2. 所以Sales行業會有所謂「行頭」。靚錶靚車靚西裝等是身份象徵。

      刪除
    3. 匿名3.3.17

      止凡兄安心, 供樓的錢個個月都在提醒我要理性消費XD
      暫時除了食這興趣冇得改之外,其他都方面沒有太大的支出.

      ---Herman

      刪除
    4. 有工作需要而增加消費,最怕是成了個人習慣,改不掉。能好好控制,這算不錯。

      刪除
  10. 最近自已也有思考關於消費隨著收入增加而眼角擴大的現象, 人們會消費擴大主要因為鬆動錢多左而產生離地感, 感覺解決方法好簡單, 只須設定家庭總收入裡面的 "自用" 部份不要隨著收入大幅度提升, 而每年只作有限度數個巴仙調整作獎勵, 在可用錢裡看世界, 自然你會對你能買的什麼東西有Feel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好方法,另一個方法可能是找些投資項目來供一下,減少自己可運用的現金流。

      刪除
    2. 多謝止凡兄, 在這裡隱蔽混了一般日子, 加上睇左你2本書, 這一年都開始價證投資了

      刪除
    3. 多謝jason兄支持,不妨也影響一下身邊人。

      刪除
    4. 小弟理財慧根不足,近兩年開始,唯有將每年加的少少人工,都加碼去月供盈富基金了。:p

      刪除
    5. 多年後發現本金還在,更有所增長,這已經很了不起。

      刪除
  11. 貧富懸殊的城市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一向都是,而且是最激的城市。

      刪除
  12. 我覺得重點是看自己的心態。一個年青人收入已高,但仍有覺得自己窮的心態,在社會上力爭上游,有什麼離地不離地?相反,一個已經賺到肚滿腸肥的中年人,仍然未明白健康和身邊的人比錢重要的話,那才是問題所在。

    了解一個社會的收入分佈,是政客和社福機構的責任,一般人只需對自己的生活和周遭的事物負責。當然我們也會做善事和關心社會,但那跟如何Define自己的財富定位完全是兩碼子的事。

    回覆刪除
    回覆
    1.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若因為無知而生在福中不知福,自我感覺苦了一生,這又何苦呢?

      刪除
  13. 如果可以統計埋查港人的「被動收入」都幾有趣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意,不過這些收入更難統計,尤其不少是不用納稅的。

      刪除
    2. 例如part-time 做傳銷果D, 那些收入真係不使俾稅, 又或者freelance 做私影果D....

      刪除
    3. 當然,看這些佔比為多少吧。

      刪除
  14. People work hard for their salaries but when they found that other people become rich because of their properties, who would like to work hard? Hong Kong is such a crazy society!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近年的現象,不少香港人都對物業投資注意起來,大家也要小心。

      刪除
  15. 真的很難想像中位數是15000元...
    不過這個字眼大概有點誤導我們自己吧 (統計學問題?)
    中位數和平均又是兩回事....
    所以令我們感覺很不現實吧??

    沒有大學畢業...只要到餐廳/時裝店/金鋪做三五七年,
    也已經超過/接近15000....

    但再看看....
    全港81% 一萬以上...55% 15000
    也就是大部全港其實大部份人(24%,4份1)也是10000~15000之間...
    這個數字又好像很貼地....

    回覆刪除
    回覆
    1.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13199625/hksalarystat2017.png

      以另一個數據表達形式去看....數字又好像很貼地:D
      香港大部份人都活在10000~20000 之間....
      全港約有一半人活在10000~25000 之間....
      所以大家認識的朋友都在15000 附近...
      便覺得數字不現實?

      刪除
    2. 其實不少人都會選擇自己想接收的東西,這與自己的認知與取向有關,如果在大學畢業出來的工作環境之下,對這數字未必接受得來。我自己就曾經由工程顧問公司轉工至物業管理公司,才知道有多少人的薪金也不多,而且沒有前景未來可言。

      刪除
    3. 止凡兄, 而家做FM engineer (BS/E&M), 睇維修果D, 中位數有沒有30K. (assume 5 -8年經驗) ? (未chartered 計)

      刪除
    4. 我沒有在物業管理多年了,若未chatered的,應該在這薪金之下。

      刪除
    5. 咁囉呢個人工, 其實市場上好多非專業行業都搵到呢個數, 甚至更多, 而銀行/金融界就更多, 金融界月入中位數至少應該有40K, 難怪之前KEN 想轉行啦.....始終都係付出大, 回報少。其實在工程顧問公司度做, 人工都不係高, 而且又係OT O到你想死....講付出, 個人認為做consultant 的人絕對不比做BIG4的少, 但BIG4至少保你有30K, 呢個才是吸引, 而且做多3-5年升上senior mgr/跳出黎, 都有30K而又準時收工。

      工程界吸引之處只係穩定性高D........其實真係好雞肋.....

      刪除
    6. 做那行也好,若能有點滿足感,不單純看人工,這會更好,但當然九成九的打工仔可能都是身不由己。

      刪除
  16. 中位數 15000,勉強夠買2000尺入面的 1尺,難怪香港幸福指數咁低,因為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享受不到 ��

    BTW, 我覺得財務自由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所謂的自由如果被拘束了還算自由嗎?把自己限在 4-5萬一個月預算,然後收入超過了就當自己是自由了。
    慾望是可以無限放大,除非收入增速可以快過慾望的增長...就正如想發現,看見一件被光速更快的物件。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的想法與我早前提出的差不多,有空不妨看看。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7/02/33.html

      不過財務自由絕對值得追求的,若你達到時,心態境界會不一樣,否則,為錢,你可能繼續在做很多你不喜歡做的事情。

      刪除
  17. 匿名3.3.17

    人就是有confirmatory bias。不過,現在公屋租金才1500,市區樓租金15000,剛出來的大學生想獨立生活,然後去參考住著公屋的貧富大眾,覺得自己份人工唔夠洗,意志消沈也是可以理解吧。

    T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大學畢業的理想不應如此吧,從前也有文章討論過,有空不妨看看。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3.html

      刪除
    2. 匿名3.3.17

      這個我懂,所以才說confirmatory bias。

      止凡兄的講法是自由主義的說法,人的幸福應該自己去追求。而且能讀大學總會有些能力,伸手去拿福利,社會就沒救了。可是,站在年輕人的那點看,讀了書也沒多少改善生活,也不能只怪他們沒出息就能了事。競爭很大也是事實,才能要賣到錢在香港才可以講價值,那也是現實。可能講講下,有一點左膠,不是人人同意。

      也不難幻想到一種回應:如果真的有出色,是不會抱怨一時之得失。但我覺得現實的問題,不至於一面倒放在大學生上。

      反過來說,大學生讀書,政府放上去的錢沒有少,可能他們交學費時沒有為意。

      T

      刪除
    3. 香港每年投放到教育的資金不少,這應該是最有回報的投資,只不過除教育之外,也要搞好其他配置,否則有如林奮強所指,香港精英都外走了,結果貼錢幫人訓練人才。

      https://cpleung826.blogspot.hk/2016/05/blog-post_22.html

      刪除
    4. 匿名3.3.17

      很對,香港發展傾側,不在朝夕。

      順帶一提,早幾天教育局局長才說人口下降,現在教育的GDP的比例合理。又是你提及的問題了:估錯數。我覺得,要加上刻薄。不記得誰說過沒有好好投入研發的企業不值得投資。

      聽說教育產業化,就是本質地有從貼錢幫人訓練人才,變成收錢幫人訓練人才。在這個基礎下引入人才變得比較公平,因為培訓跟就業兩個市場同時開放。只是,還是老問題,面對兩個市場的競爭,社會的最大效益未能下達年輕人,後果可想而知。而且這樣講教育,還是有點問題,大概我也不想孩子的老師只講效能吧?

      好似越講越離地,哈哈。

      T

      刪除
    5. 這樣的教育又好似現今的補習中心似的,成效為本,這又的確有點問題。

      刪除
    6. 匿名4.3.17

      現在我去判斷甚麼該不該買,可能不是純粹問哪個ROE比較高,而是問那會不會數字富貴,但實質機構危如累卵,聲名狼藉。畢竟每一個時代都是政治影響經濟,所謂長遠競爭力,我覺得能否分享利益的政治意識,跟研發能力的重要性是差不多層次。

      止凡兄作為父親,對香港還能如此樂觀,EQ真的很高。

      T

      刪除
    7. 樂天知命故不憂,我從不少前輩身上學習,哈哈。

      刪除
  18. 匿名5.3.17

    只從工資分析貧富分佈十分片面,工字不出頭,靠工資的一群本身就剔除了富貴一族。
    (小弟沒時間查數據,只能"齌吹"。)
    1. 收工資的不包中小企老闆的實際收入,也不包自僱如地盤紮鐵工,及靠佣金的經紀。
    2. 無人工但每月收幾萬銀:投資者。

    香港是典型資本社會,有良好資產的就像貴族(當然也要付出一定努力管理資產),沒有的就像佃農。佃農的勞力無償供養貴族。近年樓價暴升,更顯有樓者幾年收幾百萬,專業人仕則望樓興嘆。專業人仕在無償供養業主。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月入二萬就好過全港半數人,那只是一半佃農。現今社會是靠資產吞噬別人的辛勞的。但跟貴族血統不一樣,我們仍可靠知識和努力獲得資產財富,保護自己。自求多福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所提及的兩類人的確存在,第一類人應該不算多數,而第二類人是指被動收入,與這個調查沒有抵觸,即工作收入與投資回報可同時發生,即專業人仕也可以有樓。

      收入二萬的確「好過」一半人,這個是指工作收入,「好過」的意義也只是指收入而已,若計及本身的資產、被動收入等因素,這就是另一個考慮了。

      留言時不妨留個名字,方便交流。

      刪除
  19. 匿名7.3.17

    現有新界某名牌屋苑物業,小盤放售,所以叫價幾好同比較值錢,但小朋友要出返九龍讀書,大方向是放售後出九龍租兩年屋,但有怕賣出後,好難買返,苦惱中,唉…吐錢現金想入返股收5,6厘息,莎莎(178)等等,請指教!

    煩惱家長上

    回覆刪除
    回覆
    1. 實際操作,這裡恐怕難幫上忙了。

      刪除
  20. 匿名9.3.17

    始終覺得$15000係假數,香港有太多行業可報自僱人士、如的士、地盤工人等等,所以政府統計應該唔準確

    Leo Leung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些都是導致真實數字有所出入的地方,未知數量有多少,然而,這個入息中位數這多年來也差不多,統計方法應該相似吧。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