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7日星期日

匯控回購有感

匯控在2016年中期業績中提及回購方案,金額不多於25億美元,大約195億港元。最令止凡感到驚喜的,是整個回購方案的構思是來自4月時香港非正式股東會上的一名小股東的建議,見《匯控股東三大關注》,不只這樣,這名小股東原來就是大家熟識的鄰居《市場先生》,見《匯豐控股香港非正式股東大會見聞錄》及《匯豐2016年中期業績最大亮點》,blogger實在臥虎藏龍。




得知回購消息當天午飯時,與朋友談談匯控回購一事,朋友第一個反應是負面的,表示這大概有問題了,一家公司如果作出回購,證明該公司的資金沒有好出路,即找不到比買回自己股票的回報更高的投資項目。

這位朋友其實平日並沒有留意股票,連個人投資也沒有太上心去照顧,不過朋友相識滿天下,平日聽下不少資訊,對一些概念都有概定反應。我認為他的意見完全正確,不過他的擔心其實就正正是近幾年正在發生的事實,全球環境的確有問題,資金氾濫了很久,利率低,國際銀行就是找不到好的資金出路。所以今次回購是對這些現象的對策,並不是代表這些問題現象將會出現。

回購在公司股價低迷之時,投資於本身企業比起其他投資更好,這是否成立?要視乎對匯控的估值。近期鍾兄發文以股息折現方法去計算匯控今天的價值,見《用股利折現模型再計一次匯豐的內在價值(十)》。今天匯控股價50元上下,鍾兄又計算到50元上下,這代表不特別便宜,只能說是合理。

事後我與另一位朋友談匯控,他問我不沽出匯控,是否因為情意結呢?我的回應是:「理性與感性之間吧」,哈哈。

匯控近年是否很不濟呢?可見的前景又是否不太樂觀呢?答案都相當肯定,所以無論是鍾兄的估值計算,以及各大行所給予的股價,都是差不多,這可算是市場有效論的一個好例子。無可否認,匯控自金融海嘯之後,盈利能力沒有往日般強勁,加上不時被監管機構罰款,未來銀行的資金充足水平提升,全是負面的因素,相信透明度如此高的一支大藍籌,大家都相當熟識其背景的。

作為匯控的長期股東及客戶,除了負面的一面,我又會考慮到一些樂觀點子。感覺上,匯控今天的地位還是沒法替代的,早幾個月在恒生開過戶口,試試其服務,用慣匯豐銀行的我,實在感到恒生被比下去,有機會可以談談。另外,以前因為按揭關係用過東亞,又因為信用卡關係用過AEON,它們的服務換來一肚子氣。加上匯控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在港發鈔銀行、用匯豐銀行的出糧戶口連政府工都早一點過數、全球理財方便很多等,匯控的融資能力都仍然超強。

如果大家有看過日劇《半澤直樹》及《華麗一族》,大概會對銀行的商業模式了解多感覺。銀行其中一個需要好好掌握的是銀行內存放資金與外借資金的比例,非常簡化地說說這概念,假設規例是最少10%儲備,外借了1000億元的話,銀行內就要有100億元作儲備。若儲備不足,借出了的錢不能短期收回,銀行只能「跑」儲備,例如以高息計劃吸引更多存戶,以令銀行內的資金水平達標,類似的情節可在那兩套日劇看到。真實世界中,大家可以回想金融海嘯時,全球銀行缺水,當年連樓宇按揭都不太願批出,這都是擔心銀行內不夠資金。

控制資金比例有很多方法,可以貸出少一點資金,又可以用高息利誘客戶存入更多資金,但這兩者都會拉低銀行盈利。銀行賺的是息差,即付利息給存款戶取得資金,再以高一點利息貸出資金。如果借貸規模及槓桿少一點,會影響盈利,如果存款戶利息定高一點,也會影響盈利。所以,銀行間另一個大鬥法,是降低資金成本的功夫。還有,就是風險管理等操作,如果借出資金不能得到高息回報,又或者收不回來,這又是大問題。

多年以來,銀行業的競爭就在於這些範疇的控制。為何喜歡匯控?因為它在這些地方表現一直都很好,而且不太可能被其他銀行取代。匯控的融資能力一向很強,匯豐銀行的慣性客戶,很難會把整副身家與出糧戶口搬到別家銀行處,所以匯控很容易有一些非常穩定的資金作儲備。

銀行之間經常會爭取吸納資金,我們不時會看到銀行門外貼出外匯定期多少厘去吸引客戶存款。以高點點的利率去吸引客戶,再以定期存款去鎖定一個時期,其實這不及以品牌去吸引客戶吧。融資成本越低,意味著能賺得越「深」。既然匯豐銀行更容易獲取資金,所花在取得資金的成本也可以輕一點。

看看今天的經濟環境如何?各國經濟一蹶不振,所以狂印銀紙,導致資金氾濫。同時又因為經濟前景不樂觀,企業不敢借貸做生意。近年,銀行業不是找不到資金,也不是想辦法降低資金成本,反而是想辦法把資金借出去。各國減息,加上資金成本低,這幾年的借貸利率低得可憐,相信大家不時都收到推銷借錢的電話,利率更是低得驚人,無抵押借貸的利率與樓宇按揭貸款利率只差一厘半厘。

銀行的息差就如毛利率,各國的利率壓得太低了,多資金,資金無出路,競爭自然多,借貸利息不可能定得高,這盤生意自然沒有太多「水位」,「息差」不可能擴大,就如同毛利率被壓低了。

做一盤生意,最好就是能控制來貨原材料的價格,又能控制出貨產品的價格,這樣的毛利率自然高。銀行的原材料價格是資金成本,這因資金氾濫而沒有了競爭關係,出貨產品的價格即把資金貸出的利率,這又被超低利率與資金氾濫而壓下了,沒有太多出入價差的空間。

毛利率低的環境,企業只能好像阿信屋一樣大玩薄利多銷的策略,見《阿信屋需調整策略》,以降低營運成本來增加生存空間。整個銀行業的遊戲變成只能鬥快把資金借出,鬥效率,做到成本最低的一間就最賺錢。

匯控作為國際大銀行,本來在鬥資金成本,這是很有優勢的,如此一家全球型式、國際銀行,能把資金調來調去,降低成本,增加毛利率,即使員工及規模大,攤開來看,亦能做到成本低、效率高的。然而,今天資金近乎零成本,資金沒有成本的世界,大銀行的規模看起來就變得很重負擔。反而,小銀行看起來突然變得沒有「輸在起跑線」,更能輕身上路,多打幾個cold call找客借貸。從數字看,這幾年匯控的成本率難以做好,可想而知。

另一個銀行業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是風險管理,一向以來,大銀行如匯控都會較穩陣、保守,只有小銀行及財務公司才需要摶高風險,找願付高利率的債仔,因為這些債仔多不能在大銀行處得到貸款。可惜自金融海嘯之後,不少國際銀行因曾想追趕盈利而在美國、歐洲出事了,突然國際銀行被人一種有欠風險管理的感覺。針對風險問題,將會推出的巴塞爾協議IV,見《國際銀行的難處》,用意是收緊銀行的槓桿,控制好銀行的風險。

其實,這個巴IV不單是國際銀行的問題,所有銀行都要面對,所有銀行的盈利能力都會被削弱一點。相對地,對於小銀行來說,這是一個更好的風險管理規則,它們本身規模少,要符合國際規則所需要的額外成本相當少。對於大銀行來說,巴IV當然也有成本,而有規模的銀行本來就花了很多錢做風險管理,但所面對風險可能因新規則而與小銀行拉近了。

本來整個銀行業的遊戲,是以大壓小、以品牌取得比同業低成本的資金、把資金在全球合理調配、有足夠規模做好風險管理、有能力把毛利推得比同業高。今時今日,銀行業都不用花精神找資金,遊戲變成盡快借錢出去,風險管理規條被人收緊而家家(不論規模大與小)都變得更穩健。由「鬥賺得深」、「鬥賺得穩」,變成「鬥快」、「鬥量」,但微利,這是匯控的難處,匯控成為了今天這個多資金與低息環境的受害者。

說了這麼多,重點是這些是否匯控這家公司本身的問題?還是環境問題?這個環境又會否過去?匯控這些年所作的政策決定方向又是否正確呢?

記得近年,看到花旗一些推廣,要在港增加分行數目,又推出優惠吸引客人把出糧戶口轉到花旗。這些舉動說到底都是一些希望增加存款的方向,如果看透以上針對今天環境的討論,花旗這些方向是否正確呢?

相反,匯控這些年很積極把焦點放在營運效率之上,盡量瘦身,輕身上路,這算是認清了大環境吧。其實,匯控的盈利能力又不是差得要年年蝕錢,股價低賤得令股息率達8厘,坐貨過程相當舒服。

看見這麼多問題,為何還不沽出匯控呢?10年前跟人說可以50元買入匯控,應該會被人取笑,但多數人在今天指50元買入匯控都會感到不值。我會深入思考一下,這是因為這家公司變質了?是整個行業變質了?永不翻身嗎?到我們退休之時情況又會怎樣呢?投資也要有理念,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坐什麼?等什麼?事後證明對與錯也得向自己負責,這決定有點理性與感性之混合吧。

最後,想起一個比喻,航空母艦與小艇作能力比試,兩者根本不同級數,在大海航行,航空母艦隨意翻起一個波浪都足以令小艇翻倒。可惜今天的比試是跑過巴拿馬運河,這個巴拿馬運河的通道剛剛好夠艦隻駛入,入了通道後完全動不得。相反,小艇就活動自如,航空母艦自然被比下去,被人一沉百踩。



今天我們應該做的,到底是在數這架航空母艦的不是?數它通過這巴拿馬運河的操作缺點?我較關心的是這架航空母艦在海上的優勢是否還在,它何時能通過運河,從返大海。計算其戰鬥力時,只計算其正在通過巴拿馬運河時的戰鬥力,是否「跟車太貼」呢?

38 則留言:

  1. 事實近年豐的確令人失望。現在的不利因數令我感到不安,作為小人物,自己不明白不放心的事物最簡單就是先行走避一下。失去贏的機會總比輸好,只少省回買驚風散的錢,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十分同意,不同人對不同投資項目的信心不同,亦有不同承受風險的預期,作出適合自己的操作決定最可取。

      刪除
  2. Oliver7.8.16

    49.5元買了一手匯控。 8% 回報是不錯選擇。

    回覆刪除
    回覆
    1. 希望這決定是正確的吧。

      刪除
    2. 是的,手上也有貨,買入原因都因為息高。
      匯豐雖仍有壞消息,但繼續觀察是否兌現承諾不減派息,如是,價越低越吸引吧。
      解決到香港以外分行的炒賣和控制匯價等問題,總會再入大海。

      刪除
    3. 雨過天晴,就是再入大海時。

      刪除
  3. 匿名7.8.16

    匯控做乜都會俾人話。最緊要明白自己持有嘅目的係乜,反思佢回購及管理層嘅發展方向符唔符合你買入嘅目的,咁就自然有答案。
    金公子

    回覆刪除
    回覆
    1. 無錯,若對管理層決定不感認同,盡快沽出股票是最合理的做法。

      刪除
  4. 匯豐管理層非常重視股東的意見, 股東在股東大會提出的意見, 在董事局會討論和回應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良好管治的好例子,市場兄今次這個提議及整個過程太棒了。

      刪除
  5. 投資就是要比較各投資項目的回報率和風險. 市場上的選擇超過一千, 比它身在更好的行業, 或在自身行業中擁有更多優勢的企業多的是, 為什麼一定要選擇HSBC呢? 這是HSBC持有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意,所以投資要配合個人投資,組合內不一定要選擇匯控,但有時吸納優質股要趁它病。

      刪除
  6. 香港人特別鐘意HSBC.
    其實佢仲有咩咁吸引呢?
    兩歲睇汪明荃, 四五十歲仲睇汪明荃??
    東華三院籌款環節, 而家都無總理想同佢合唱啦~~~!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還見到一個很吸引的品牌,可能是出於感性吧,哈哈。

      刪除
  7. 我用DDM計過,就算未來股息只能維持2015年的0.51美元水平,直至永遠,匯豐都應該值56.6港元。
    投資者可能對匯豐太過悲觀,謝謝止凡兄道出匯豐的亮點和傳統的競爭優勢。未來關鍵是美國息口甚麼時候會進入上升周期及上升幅度有多大,令匯豐的息差增加,及環球經濟何時會好轉。

    回覆刪除
    回覆
    1. 即是連4%水位也沒有。

      刪除
    2. discount rate 是幾多,如假設長期低息如何?

      刪除
    3. 爛攤子價格,計出還有幾個%水位,其實這也有點違反市場有效論,應該每時每刻的市場價在當時也是沒有水位,哈哈。

      刪除
    4. 每人的assumption 都唔同的,最簡單的DDM 都有2粒variable

      刪除
    5. 所以估值到一定水平後,其實好藝術的。

      刪除
  8. 很感謝止凡兄的後感,再加上鍾兄的匯控估值,獲益良多。

    回覆刪除
  9. 匿名8.8.16

    回購其實不一定盡是壞事
    樂觀點看是對自己公司有信心 zero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今時今日這個環境下回購,我認為尚算合理,而且早應該做了。

      刪除
  10. 分析得很全面,從多角度想。

    回覆刪除
    回覆
    1. 讓大家多個角度看問題吧。

      刪除
  11. 我是較失望的,主要因為放棄了 ROE >10% 之目標.你可話佢務實,也可以話管理層不思進取

    回覆刪除
    回覆
    1. 若你認同文中所導出的現實情況,可想像今天匯控面對的無奈環境。

      刪除
  12. 本來見到市場先生的post已經忍唔住想回一回笑佢,不過我幾鐘意佢分析,無謂去挑機。其實回購不是甚麼新奇主意,高層同一班董事其實都一直會有考慮,好多公司都會,而滙豐宣佈回購一定唔係因為某某人出了個回購主意提醒他們,而只不過係賣了幾盤生意,如巴西consumer unit, 本來想在中國發大來搞又見勢色唔對,所以而家揸住舊錢冇用先回購一下。可以睇呢單新聞,唔同角度去講當日股東大會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hsbc-agm-buyback-idUSKCN0XF0ZD

    另外老鐘那個估值,用cost of equity條學術formula計出required return係7%,無言...借用Charlie Munger一句"I’ve never heard an intelligent cost of capital discussion"
    用common sense, 如果恒指return 8%, 長線投資的話,為甚麼要滙豐的7% return呢,少了回報還多了個股風險。

    我無意去找人挑機,不過見到錯的事忍不住要指出來,但費事去踩場,咁啱見到你開個滙豐post,借用一下地方 :)

    講一講我自己意見,滙豐最大的好處是有global footprint, 在顧客方面,好多公司或有需要在不同國家開戶口的人在滙豐有服務做到;在盈利方面,不同國家都有生意有穩定的作用(至少理論上是)。而且因為多分行,有鞋底成本低的優勢。最大的問題是公司的tech infrastructure投入不夠,沒有好的system去令不同國家的分支有共同的系統(即standardization低),結果是七國咁亂,做不了operation成本的優勢,呢方面同goldman同jp morgan差成條街。我同morningstar的意見一樣,滙豐只有narrow moat,即餓又餓唔死,彈又彈唔起。

    穩定的大型銀行長遠回報趨向最高只做到跟ROE一樣,最低是買入價的E/P(如果ROE比E/P低,那最低是ROE)。滙豐ROE大概10%,比恒指長遠回報高一點,可以了。最高買入價(buy limit)建議為帳面值的八折九折,有少少margin of safety可以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Sorno的分析,匯控這家企業的確很多人也有不同意見,多拿出來分享交流,多些角度看問題,對大家也有好處。

      提出不同意見不代表就等於挑機的,重點是提出意見的態度,blogger也會出錯,或有思考盲點,禮貌地提出來,大部份blogger也應會接受與討論的。

      刪除
  13. 講得好!航空母艦與橡皮艇的例子真的貼切得不行了!謝謝你的分享

    回覆刪除
    回覆
    1. 希望以這些比喻更容易說明我心中所想。

      刪除
  14. 匿名10.11.16

    匯控一年派四次息,我之前都沒留意。

    在特朗普當選,看回這篇。想買匯控平均股息收入,穩定每個月的現金流。覺得有點貴,但又不想一天到晚盯著市場,隨手開了低於市價的定價盤,買不到就算了。怎知道真的來了一個黑天鵝,更不知道一天市場已經消化消息。

    早前止凡兄提示資產配置的重要,我現在感覺到了。現價再度變得不很便宜,總要平衡回報以及機會成本。我對後市甚至企業的判斷能力都沒很多,感覺上正常價格的企業,分散投資,原來已經可以避免很多損失。至少現在的持倉量,就算再跌,也沒有讓我感到恐慌,我算是感受到第一個小浪。

    T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分散投資時,且要看看你的目的為何,如果為分散而分散,其實亦會影響回報。我相信你所指這兩天做到了一點「低買高賣」,其實波幅相對長線投資者來說是頗微的,有時間可以翻閱一下歷次股災時的波動,再幻想自己身處其中,會有不同體會。

      刪除
    2. 匿名10.11.16

      這點明白。總有長線投資的必要,好比買點必需品,剛巧百貨公司減價,只是沒知道一天就完了。不高不低的現在,部分投資比起滿倉跟空倉更符合長線需要,昨天剛好錯價,相對安全地長線持有。

      昨天跌下去多是心理因素,算是閒日入百貨公司,不必頂著人山人海。昨天邊看到財演講拋售,然後不知怎的今天就說特朗普當選沒有影響。怎麼說呢,但市場就是很多消息,越多越有趣。我相信大跌市的時候他們講的也是差不多。

      知道自己對企業的認知很表面,我判斷的法則很primitive。分散既可減低自己判斷錯誤的風險,避免經濟週期影響表現。只是我覺得現在2800都有點高,所以才找自己的方法分散部分在小型企業。若看到不確定性,入市時間也可以分散,反正都是保持一定比例持股。

      如果再跌,我會好開心地再進去shopping,甚至有機會我會很樂意買好悶的2800,甚麼都不猜。現在心安理得,可以不理帳面損失而看到機會,只要最基本的事情做好了:在合理價格買穩定的企業。所以只有低買,不打算賣,哈哈。

      T

      刪除
    3. 看來T兄的心態很不錯,分析方面還未成熟的話,選擇2800也是好的,這本身就給你達到某程度上的分散投資了。

      刪除

熱門文章